東誠藥業(002675.SZ)正站在資本運作與產業轉型的雙重風口。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3.84億元、扣非凈利潤0.8億元,同比分別下滑2.6%和23.9%,市值穩定在130億元左右。這家從原料藥起家的企業,十年前通過并購開啟核醫學賽道布局,如今正以子公司藍納成分拆上市為契機,試圖向市場證明其戰略轉型的成效。
藍納成的IPO進程已進入倒計時。8月底,公司公告通過其赴港交所主板上市的預案,同時宣布副總經理吳曉明和證券事務代表李季辭職,但二人仍保留藍納成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執行董事兼董秘職務。這一系列人事調整與資本運作同步推進,距離藍納成今年2月完成的C輪融資僅過去半年。當時,包括東誠藥業在內的4家機構以33.1元/1元注冊資本的價格合計出資1.5億元,使藍納成投后估值躍升至29.5億元。
對賭條款成為懸在藍納成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協議,若藍納成未能在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合格IPO(定義包括上市地覆蓋滬深港美及市值達60億港元),投資方有權要求東誠藥業回購股權。更嚴格的是,若聯合創始人、分子影像專家陳小元終止與藍納成的合作,同樣會觸發回購條款。這意味著,上市時間、市值規模、核心人員穩定性三重約束下,藍納成實際上面臨著“一次遞表定生死”的壓力——港股聆訊期通常需半年,留給其調整策略的空間已極為有限。
作為東誠藥業核醫學版圖的重要拼圖,藍納成目前聚焦核藥領域,但尚未實現盈利。其核心產品氟(18F)思睿肽注射液和氟(18F)阿法肽注射液均處于臨床三期試驗階段。與可比企業先通醫藥相比,藍納成的研發路徑更側重核素治療與海外臨床布局,而先通醫藥已通過“研發-商業化”閉環實現兩款產品上市,并在今年5月提交港交所IPO申請,最后一輪融資后估值達51.88億元。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使得藍納成的上市窗口期更具挑戰性。
東誠藥業的核醫學轉型始于2015年。當年,公司以7.5億元收購云克藥業控股權,此后通過并購GMS、益泰醫藥、安迪科等企業,逐步構建起覆蓋藥物、診斷、CRO的“診療一體化”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公司已上市7款核藥產品(4款診斷用、3款治療用),今年上半年核藥業務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0.78%,占營收比重達36.3%,成為唯一保持增長的板塊。為支撐研發,公司上半年投入0.95億元,同比增長4.4%,主要用于核藥領域創新。
然而,市場對轉型成效的評判存在分歧。支持者看到,東誠藥業已運營30個核藥生產中心,另有多個項目在建,產業布局初具規模;反對者則指出,2023年云克藥業核心產品推廣受阻,導致商譽減值8010萬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商譽仍高達25億元,減值準備達5.5億元。同期,云克注射液、碘密封籽源等上市產品銷售額下滑,僅18F-FDG實現8.72%的增長。更關鍵的是,核藥因放射性屬性難以通過常規渠道流通,患者接受度受限,導致單品銷售額遠不及制劑類創新藥。
這場拆分上市,本質上是東誠藥業對十年布局的終極檢驗。從原料藥到制劑一體化,再到核醫學全產業鏈,公司試圖通過資本市場的認可,證明其戰略選擇的正確性。但藍納成的對賭條款,將這場檢驗變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生死戰。在時間、市值、人員的三重約束下,東誠藥業能否在核醫學賽道跑出一條差異化路徑,或許將決定其未來十年的產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