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的北緯40°至45°之間,有一片被譽為“黃金水稻帶”的土地。這里土壤肥沃、水源純凈,孕育出廣受贊譽的五常大米。每年金秋時節,稻浪翻滾,豐收的喜悅卻常常伴隨著農戶的困惑——如何讓這些優質大米真正走向市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
與此同時,消費市場的需求也在悄然變化。以90后為代表的年輕群體,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吃飽”,而是更加追求“吃好”,對飲食的品質、健康和綠色屬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以五常大米為代表的優質農產品,在通往消費者餐桌的道路上,仍面臨著諸多障礙。
市場上品牌繁多,真假難辨,年銷售量遠超實際產量,摻雜、勾兌等現象屢見不鮮。包裝、營銷和中間渠道層層加價,導致大米價格居高不下,甚至高達每斤15元。消費者與產地之間缺乏直接、可信的連接,難以確認產品的真實性,真正優質的五常大米反而被市場埋沒。
如何打破這些壁壘,讓優質農產品從黑土地直接送達追求品質的消費者手中?在電商平臺上,一個名為“福神糧作”的品牌給出了答案。該品牌在淘工廠單日成交額突破萬元,成為農產品上行的一個典型案例。
農產品的獨特價值在于其“特”——特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文化傳承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品質。五常大米得益于黑土地的滋養、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溫差;新疆阿克蘇蘋果則因其糖心結構和獨特風味而備受青睞。然而,這些優勢也成為了限制,農產品通常集中在特定產區,遠離主流消費市場。
傳統模式下,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個流通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從農戶到產地收購商,再到多級批發市場和銷地批發商,最后才進入超市或菜市場。每一個環節都增加了物流、倉儲成本和利潤分攤,導致生產者售價低,消費者購買價格高。
電商平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物理隔閡。通過線上渠道,黑龍江五常的稻田、新疆阿克蘇的果園可以直接與全國各地的餐桌對話,為農產品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潛在市場。以五常大米為例,“福神糧作”已經通過淘寶平臺將產品送達全國300多個城市、數以萬計的家庭。
在“福神糧作”的淘工廠店鋪評論區,來自各地的消費者紛紛留下好評:“米飯真香”“孩子多吃了一碗”“價格不貴,吃完回購”。這些真實的反饋背后,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數字時代對傳統農業產銷格局的一次深刻變革。
電商平臺推動了農產品的上行,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從“深巷之困”走向“全網之香”。同時,通過壓縮中間環節,打造“生產者-平臺-消費者”的極簡鏈條,農民可以獲得更高的銷售收入,消費者也能以更合理的價格購買到產品,實現了“農民多賺一點,消費者少付一點”的雙贏局面。
恰逢中國農民豐收節,某電商集團發布了“金秋消費惠農計劃”,宣布投入20億元專項補貼支持豐收節活動,通過多元手段助力農產品上行,“福神糧作”五常大米自然也在計劃之中。數據顯示,該品牌大米平均售價約為每斤6元,自今年6月入駐淘工廠以來,日成交額已突破萬元。
然而,對于想要“上行”的農產品廠家或農場而言,能否復制“福神糧作”的成功仍存在不確定性。線上化雖然是趨勢,但對許多農民和中小農企來說,普通電商模式的門檻過高。讓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或中小農產品加工廠去學習開網店、做詳情頁、投流推廣和客服售后,既困難又不現實。
這道“數字鴻溝”將眾多優質農產品阻擋在電商大門之外。即便像貴州的非遺美食“山坡豆干”這樣的特色產品,在接觸淘工廠前也從未觸網。來自黑龍江的“福神糧作”一開始也對線上電商運營感到困惑,對于陌生的業務模式,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降低線上化意愿。
正是基于對中小產業帶商家顧慮的深刻理解,市場上催生了“半托管”模式。在淘工廠的半托管模式下,商家只需專注于產品生產和備貨入倉,而將復雜的線上運營全權交給平臺專業團隊負責,包括店鋪運營、營銷推廣、頁面設計、物流倉儲和客服售后等環節。
半托管模式的設計核心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農民和農企可以繼續發揮他們在生產端的優勢,而不必被迫轉型為一個他們完全不熟悉的電商運營團隊。以“福神糧作”為例,該品牌今年6月入駐淘工廠,9月就實現了日成交額破萬元,成功打造了5個爆款產品。這種成長速度在傳統電商模式下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福神糧作”并非個例。來自貴州遵義桐梓縣的“豇豆大王”唐永忠也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入駐淘工廠后,他們的豇豆在3個月內銷售了100萬單,成為淘系豇豆單品銷量第一。“從衛生條件到產能規劃,再到包裝規格,他們都是手把手派人來教”,唐永忠這樣描述“半托管”模式的“保姆式”服務。
另一個例子是貴州的非遺美食“山坡豆干”,在通過淘工廠第一次“觸網”后,產品在短短2個月內賣出了5萬多單。對于這些中小商家而言,半托管模式降低了他們的電商運營門檻和成本,增加了他們線上化的意愿和能力。對于農業產業而言,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農產品上行的難題,更重要的是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
像“福神糧作”、“豇豆大王”、“山坡豆干”這樣的產業帶商家,放心將優質產品交給電商平臺,平臺如何搭建信任之橋才能守護這份信任?雖然擁有龐大的日活流量,但“大而泛”的流量思路如果不能針對農產品做出精細化運營,依舊無法形成訂單轉化。
這些顧慮,電商平臺早已考慮到。3個月實現單日成交破萬元的“福神糧作”,背后是平臺一整套精細化的運營方案。在日銷端,平臺為核心東北大米貨盤設計性價比策略,嚴格對標其他競爭平臺;在活動端,有效整合多方資源,積極爭取業務方的資源扶持;在推廣端,通過全站推廣投放和差異化商品主圖設計,顯著提升成交轉化率。
要讓消費者愿意為“福神糧作”買單,首先要打消他們線上購買“看不見、摸不著”的核心顧慮。對此,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官方直播間進行產地溯源直播,將黑土地、稻田、收割、加工過程直接呈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直觀看到產品的生產環境和工藝,建立“從田間到飯桌”的確定性信任。
其次,要在消費者面前“多刷臉”。平臺統一進行營銷活動策劃,實現流量傾斜與營銷賦能,如“豐收節”專題、提供流量傾斜、進行搜索加權,甚至通過“百億補貼”等資源直接引爆產品。商家無需研究復雜的平臺規則,優質產品就能獲得巨大的曝光機會。
要精準捕捉消費者趨勢,“預判消費者的預判”。平臺用海量的消費數據反哺,指導產業帶商家以銷定產,解決“盲目生產”的庫存風險。對于農業產業帶商家而言,最怕的就是豐收了卻賣不出去,或者市場價格波動巨大,導致“谷賤傷農”。
平臺可以告訴商家:“最近某規格的大米銷量走高、某口味更受歡迎、某城市的需求量大”,使商家可以進行更精準的種植規劃、產品加工和庫存管理,從“產什么賣什么”轉向“賣什么產什么”,降低滯銷風險,實現按需生產。
至于價格,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如今的年輕消費者不是不愿意花錢,而是不想花“冤枉錢”。電商平臺的工廠直發模式,剔除中間環節不溢價,不拼包裝產品能見度高,絲毫未散發出“智商稅”的氣息,“所見即所得”,極具確定性。
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規則下,相比未知的動蕩,消費者也更愿意為“確定性體驗”付費,因為確定性帶來安全感。對于農產品而言,線上渠道已成為突破地域限制、對接全國市場的必然選擇。而電商平臺的半托管模式,則是走上這條出路最省力、最高效、最專業的途徑。
通過精準卸下壓在生產端身上的營銷、運營、物流三座大山,讓農戶和中小農企能夠輕裝上陣,全心專注于產品品質本身。通過縮短供應鏈、減少中間環節,不僅助力農產品實現從“產得好”向“賣得好”的跨越,更讓優質產品能夠以更合理的價格直達消費者。
這一模式從源頭至終端全面重塑了農產品的產銷價值鏈,既為消費者帶來高質價比的源頭好貨,也為生產者創造了持續增長的發展通路,真正實現了“農民多賺一點,消費者少付一點”的雙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