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公告,小米汽車正式啟動針對11.7萬輛SU7標準版電動汽車的召回程序。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間生產的車輛,主要針對L2級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根據技術分析,召回編號S2025M0149I與S2025M0150I顯示,此次召回屬于"調查影響"類型(I類),區別于企業主動發起的V類召回。具體缺陷表現為:當高速領航輔助系統處于特定場景時,可能無法及時識別極端路況并觸發預警,若駕駛員未及時接管車輛,將增加碰撞風險。
小米汽車同步推出OTA解決方案,通過遠程升級Xiaomi HyperOS 1.10.0系統實現功能優化。升級內容包含動態車速調節、輔助駕駛策略優化等12項改進,旨在提升系統對復雜路況的響應能力。公司強調此次升級雖不涉及硬件更換,但嚴格按照召回程序進行備案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小米SU7標準版年內第二次召回。今年1月,該車型曾因授時同步異常導致智能泊車系統障礙物識別失效,召回3.09萬輛同期生產車輛。兩次召回均指向輔助駕駛系統的軟件缺陷,凸顯智能汽車功能安全的重要性。
行業監管層面持續加強管控。2020年實施的《汽車遠程升級技術召回監管通知》首次將OTA納入召回管理體系,要求企業必須備案軟件升級方案。今年2月,工信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新規,明確禁止企業通過OTA掩蓋產品缺陷,要求升級內容須經充分測試驗證。
正在征求意見的《智能網聯汽車召回管理通知》進一步細化要求:企業開展OTA前必須完成備案評估,不得推送未經驗證的軟件版本,必須確保量產車型與準入認證時的功能配置一致。這些措施旨在防止企業以"功能優化"為名規避質量責任。
市場對比顯示,同日宣布召回的斯巴魯、豐田等品牌均采用V類主動召回編號,而小米汽車I類編號明確顯示此次召回源于外部調查。這種差異反映出不同企業在質量管控體系上的成熟度差距,也為行業敲響安全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