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轉集團近日宣布,將逐步關停旗下C2C模式的“自由市場”業務,轉而全力投入二手“官方驗”業務模式。這一決策標志著這家成立十年的二手交易平臺,正式告別其起家的C2C領域。據內部數據顯示,目前“自由市場”業務在轉轉整體GMV中的占比已不足3%,其退出對集團整體經營影響有限。
回溯轉轉的發展歷程,其創始人黃煒在2015年帶著58同城的二手基因進入市場,與阿里系的閑魚展開激烈競爭。早期轉轉與閑魚在業務模式上高度相似,均采用C2C交易、免費發布、用戶互評等機制,甚至在廣告標語上也形成對壘之勢。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轉轉在2019年陷入資金鏈危機,最艱難時僅能維持6個月工資發放,這成為其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面對困境,轉轉開始向C2B2C模式轉型,首創“官方驗”服務,通過建立專業質檢團隊和檢測流程保障二手商品質量。同時,針對3C等品類推出365天質保、七天無理由退貨等服務。黃煒表示,轉轉與閑魚的差異在于,后者提供更豐富的商品選擇,但用戶需自行分辨信息真偽;而轉轉的核心價值是為不敢交易的用戶提供中間服務,降低交易風險。
盡管在2022年底產品改版時,轉轉仍保留了“自由市場”板塊,但該業務已逐漸從核心業務轉變為輔助業務。近年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轉轉與C2C賽道的距離逐漸拉大。集團方面表示,依托C2B2C業務,轉轉已于2022年實現首次盈利,未來將更聚焦于此核心業務。
根據公告,轉轉“自由市場”將于近期正式關停。具體安排為:9月24日上午10點關閉個人商品發布入口,9月29日上午10點逐步下線可瀏覽和購買的商品,24點正式停止交易服務。為保障過渡期用戶權益,所有“自由市場”產生的訂單將延長1個月客服和售后通道服務,至10月31日徹底關閉。
轉轉的轉型決策也反映了對行業環境的重新考量。C2C模式雖能快速起量,但存在網絡詐騙和灰色交易風險,部分平臺難以有效解決交易糾紛。相比之下,C2B2C模式通過平臺質檢、中間賬戶和交易信息閉環,能更好保障交易安全。然而,這一模式也意味著更高的運營成本、更重的組織結構和更激烈的競爭。
目前,轉轉已在全國設立深圳、成都、青島三大質檢中心,擁有超過2500名質檢工程師。同時,上門回收業務覆蓋全國超1300個區縣城市,線下品牌門店突破1000家,覆蓋超300個城市。今年6月,轉轉旗下首家二手多品類循環倉店“超級轉轉”在北京開業,占地面積超3000平方米,涵蓋二手箱包、鞋服、首飾腕表等多品類,進一步落實多品類戰略。
盡管轉轉在業務擴張上動作頻頻,但用戶體驗仍是其面臨的挑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轉轉的投訴超過10萬條,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務欠缺、產品質量問題和費用爭議等方面。與此同時,外部競爭也日趨激烈。2020年,閑魚上線“驗貨寶”補齊質檢短板;京東旗下愛回收在手機等3C品類的官方驗機上形成規模效應。轉轉如今面對的對手,已擴展至整個零售和電商巨頭矩陣。
行業人士指出,二手市場雖看似“藍海”,但要真正做深卻極其考驗資金實力、供應鏈整合和生態建設能力。電商專家表示,“官方驗”模式對平臺要求較高,需具備專業團隊或與專業機構長期合作,同時控制成本以保證商品競爭力。相較于背靠阿里的閑魚和背靠京東的愛回收,轉轉的優勢并不明顯。
轉轉方面透露,其已連續多年實現規模化盈利。此次主動告別C2C,或是其重新下注的舉措。但在“官方驗”賽道上,轉轉能否憑借重模式走通持續盈利之路,并在服務體驗上形成差異化,仍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