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疆,不少人腦海中會浮現出“干旱少雨”的畫面。然而,這片曾經以缺水著稱的土地,如今已悄然蛻變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被冠以“西部糧倉”的美譽。
推動這一轉變的關鍵,是一項名為“滴灌水肥一體化”的農業創新技術。這項技術通過精準控制水肥輸送,將每一滴水、每一克肥的效用發揮到極致,為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技術的核心推動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他扎根邊疆數十年,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將實驗室里的理論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實效。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尹飛虎有著“科研戰士”“節水先鋒”的稱號。他常說,農業科研就是與土地對話,要讀懂每一寸土壤的需求,找到最適合的“生長算法”。
他的研究團隊像一群“土地醫生”,通過傳感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農田量身定制水肥方案。滴灌帶如同毛細血管,將養分精準送達作物根部,既避免了浪費,又提高了產量。
這種“按需供給”的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大水漫灌”的粗放方式。據測算,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后,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近一半,化肥使用量減少三成,而作物產量卻顯著增加。
尹飛虎的辦公室里,堆滿了田間記錄的數據和實驗報告。他說,農業科研沒有捷徑,只有反復試驗、不斷優化,才能找到最適合這片土地的“最優解”。
如今,這項技術已在新疆廣泛應用,并推廣至全國多個干旱半干旱地區。越來越多的農田用上了“智能滴灌”,農民們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
走進尹飛虎的故事,就像翻開一本關于土地與科技的對話錄。他用科學為干旱大地編寫“生長密碼”,讓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發揮出最大價值。
今日,我們聚焦這位“大地的算法師”,看看他是如何用科技之力,讓荒漠變綠洲,讓缺水地長出“金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