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層展廳,一件名為《造浪》的巨型裝置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這件由玻璃、金屬、人造海水與造浪機構成的動態裝置,長20米、寬6米、高0.3米,內部容納了50噸淡藍色海水,在機械驅動下呈現出規律性的涌動。作品由大太陽(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成為“能源與文明——科學藝術·聚變未來”展覽的核心展品。
這件裝置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靜態雕塑,而是一個持續運動的“生命體”。高強度玻璃與金屬框架構成的透明立方體中,海水在造浪機作用下形成起伏的波浪,營造出既靜謐又充滿力量的沉浸式體驗。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海水的動態變化,仿佛將遠方的海洋“邀請”至美術館內部。藝術家通過這種形式,將抽象的能源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
作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對可控核聚變的科普意義。裝置旁的說明顯示,海水中的氘元素是核聚變的主要原料。據計算,1升海水可提取0.03克氘,其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或336公斤煤炭。全球海洋中約蘊藏40萬億噸氘,按當前能源消耗水平計算,足夠人類使用約100億年。這種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潛力,使核聚變被稱為“終極能源”。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核聚變技術,展覽特別設置了互動環節。參觀者可以通過水敏卡體驗能源科普:將卡片浸入水中后,正面會顯示相關圖片,背面則附有文字說明。觀眾可對照展廳內的文獻墻,進一步了解圖片內容及其在能源發展史中的地位。這種參與式設計,使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
許多觀眾在裝置前長時間駐足。一位帶著孩子參觀的家長表示:“以前覺得核聚變離生活很遠,但今天看著這片海水,聽著波浪聲,孩子問我‘未來真的能用海水開車嗎?’這種直觀的體驗讓科學變得生動,也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種子。”
展覽信息顯示,“能源與文明——科學藝術·聚變未來”展將持續至10月12日,地點位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層展廳。通過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這場展覽試圖引發公眾對未來能源解決方案的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