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寧,一位穿著圍裙、腳踩拖鞋的老人,正蹲在院壩邊的棚子里專注地制作機翼。鋼架上焊接著竹條,雨水順著棚沿滴落,而他的飛機半成品靜靜躺在院子里,被一張塑料布嚴嚴實實地蓋著——這是63歲的張遂正在實現的兒時夢想。
張遂的人生軌跡與機械密不可分。17歲進入國營印染廠,他從鍋爐工干到機械工,練就了畫圖紙、修設備的本領。2003年,工廠改制,他與同在紡織廠工作的妻子雙雙下崗。為了生計,兩人開起鯽魚餐館,從后廚到前廳,硬是靠著鉆研精神把小店經營成遂寧繁華街區的二十年老店。
60歲那年,張遂給自己買了輛房車,帶著妻子開啟退休生活。三年間,他們開著這輛跑了3萬多公里的“移動小家”,穿越西北大地,在房車里煮面、泡茶,把年輕時錯過的風景一一補回。直到2019年珠海航展上,一架架翱翔天際的飛機點燃了他埋藏半生的渴望——他要親手造一架。
今年初,張遂在城郊租了間民房,把房車停在院里當“移動辦公室”。每天清晨6點,他騎著餐館買菜的三輪車穿過城市與工廠區,開始“上班”。飛機的骨架已用空心方鋼搭建完成,裝上了摩托車發動機和螺旋槳,駕駛艙里焊著把簡易座椅。打開發動機,螺旋槳呼嘯生風,張遂笑著說:“要是場地夠大,現在就能跑起來?!?/p>
制作機翼時,他先用角鐵搭出支撐結構,再粘上楠竹條。1.3萬元的造價里,3000多元的發動機最貴。工作臺上,側面平視圖、正面結構圖等手繪圖紙鋪了一桌,這些“基本功”源自工廠歲月。遇到難題,他就上網查資料,邊干邊調整?!白铍y的是機身外殼,”他摸著未完工的飛機,“材料和技術都得摸索,只能慢慢來?!?/p>
對飛機的癡迷,始于張遂的童年。父母是工廠工人,他常獨自擺弄自制玩具??吹綍系娘w機插圖會反復描摹,聽到天空有轟鳴聲就仰頭追看。小學時參觀機場的經歷,更在他心里種下夢想:“當時激動得手都在抖,想著以后也要造一架?!?/p>
如今,餐館交由經理打理,張遂把更多時間留給飛機。他估算已完成一半工作量,但超重的機身可能需要更換更大馬力的發動機?!澳茈x地一點就算成功,”他計劃把成品捐給青少年機構做科普,“就當給兒時的自己一個交代?!?/p>
妻子對丈夫的“瘋狂”早已習慣:“他說造飛機說了好多年,我以為是玩笑。”在她眼里,張遂始終是那個愛琢磨的人——工廠里修機器、餐館里研發菜品,現在又把精力投入飛機?!斑@樣挺好,他開心就行?!?/p>
盡管造飛機占用了大量時間,張遂仍沒放下旅行計劃。這個冬天,他打算開著房車帶妻子去東北看雪。“人生嘛,就該做點喜歡的事。”說話間,他又低頭修改起機翼的設計圖,鋼鋸與竹條碰撞出清脆的聲響,在秋雨里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