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遂寧市城郊的一處民房內,63歲的張遂正專注地打磨著一塊竹條。這間不起眼的工作室里,停放著一架未完工的飛機——機身已裝上發動機和螺旋槳,駕駛艙焊著簡易座椅,被塑料布嚴嚴實實蓋著。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將這位穿著拖鞋、圍著圍裙的老人與“造飛機”聯系在一起。
張遂的“造機夢”始于童年。父母是工廠工人,他常獨自玩耍,用廢料制作玩具??吹綍旧系娘w機插圖,他會反復觀察;聽到天空有轟鳴聲,便仰頭追看。小學時參觀機場,第一次見到真飛機,激動得睡不著覺?!澳菚r候就想,長大了要造一架自己的飛機。”他說。這個夢想,在他心中埋了五十多年。
17歲進印染廠當鍋爐工、機械工,張遂在工廠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喜歡琢磨機械,廠里的設備維修幾乎全包,是公認的“技術骨干”。2003年,工廠改制,40多歲的他和妻子雙雙下崗。為了生計,夫妻倆開起小餐館,主賣鯽魚。張遂負責后廚,妻子招呼客人,從早忙到晚。“剛開始特別難,但熬過來了?!比缃瘢宛^已搬到遂寧最繁華的街區,生意紅火。
60歲那年,張遂買了輛房車,和妻子開啟旅行生活。他們開著車去西北,看沙漠、草原,把餐館交給經理打理。房車開了3萬多公里,成了他們的“移動小家”。2018年,張遂領上退休金,但真正“閑下來”是在看完珠海航展后?!翱吹侥敲炊囡w機,兒時的夢想又冒出來了?!彼f,“現在條件允許了,為什么不試試?”
今年初,張遂在城郊租下這間民房,把房車停在院子里。每天清晨6點,他騎著餐館的三輪車來“上班”,穿過城市和工廠區,開始一天的造機工作。飛機的“骨架”用空心方鋼搭建,機翼支撐部分是角鐵,再釘上楠竹條。發動機是摩托車用的,花了3000多元,目前總成本1.3萬元。
工作間里,張遂手繪了多張圖紙:結構草圖、側面平視圖、正面平視圖……“當年在工廠畫圖紙是基本功,現在得重新撿起來?!彼f。飛機的制造原理,他從小琢磨,又通過網絡學習,施工時更是得心應手。打開發動機,螺旋槳呼呼轉動,產生強勁氣流?!叭绻麍龅卦试S,飛機已經能跑起來了?!?/p>
造機半年,張遂已完成一半工作量。最難的環節是機身外殼——如何包覆,材料和技術都是挑戰?!爸荒苓吀蛇呄搿!彼f。對于飛機能否飛起來,他并不確定:“機身超重了,可能需要換馬力更大的發動機。能離地一點就算成功,以后可以捐給青少年機構做科普?!?/p>
妻子的態度很寬容:“這是他的愛好,他一直這樣,喜歡琢磨。”在妻子眼里,張遂從工廠到餐館,再到造飛機,始終保持著對技術的熱情?!艾F在條件好了,讓他做喜歡的事,挺好的。”
張遂的計劃是明年完工飛機,但今年冬天仍要旅行。他打算開著房車去東北看雪,“和老婆一起,看看不一樣的風景?!睂λ麃碚f,造飛機是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開房車旅行一樣,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個年紀了,不想太辛苦,也不想冒險。”他說,“能實現兒時夢想,已經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