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論壇期間,一場聚焦視聽產業融合的平行論壇引發全球關注。來自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軍者齊聚一堂,圍繞影游跨界、技術革新、文化輸出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為全球視聽產業突破發展瓶頸提供創新思路。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以《黑神話:悟空》與《哪吒之魔童鬧海》為典型案例,解析影游融合對文化產業的賦能效應。數據顯示,這款現象級游戲全球銷量突破3000萬份,帶動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國慶期間游客量激增335%,其中25-35歲年輕群體占比超四成。而《哪吒之魔童鬧海》則以159億元票房刷新全球動畫電影紀錄,其聯名收藏卡單周銷售額破億,衍生品在電商平臺銷量突破200萬件,展現出國產IP的強大商業價值。
“這兩部作品的成功,本質是技術融合與文化創新的雙重突破。”陳旭光指出,游戲引擎的動作捕捉技術、影視敘事的沉浸式體驗,以及《西游記》等傳統IP的現代化改編,共同構建了符合當代審美的新文化形態。這種“游生代”創作者主導的跨媒介敘事,正在重塑全球文化消費格局。
在國際合作層面,阿拉伯廣播聯盟秘書長阿卜杜拉希姆·蘇萊曼透露,中阿視聽領域已建立多層次合作機制。通過轉播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開展節目交換計劃、舉辦短視頻創作大賽等舉措,雙方文化交流頻次顯著提升。目前,雙方正聯合研發AI內容審核系統,共建“一帶一路”媒體科技創新生態。
沙特東橋投資基金CEO阿爾蓋斯·穆罕默德·蘇德·M從經濟視角提出合作新路徑。他指出,中阿貿易額雖已突破1100億美元,但文化交流規模僅占2%,存在巨大提升空間。“沙特將中文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正是看中文化認同對降低貿易成本的關鍵作用。”他建議,通過聯合開發影視IP、共建數字媒體平臺等方式,實現文化輸出與商業價值的雙向增長。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主席費爾南多·胡安·利馬則針對全球合拍提出警示。他強調,當前電影業面臨制作成本攀升、公共資助縮減等挑戰,但“為全球化而犧牲本土特色”的創作模式不可取。“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就像村莊的風景各不相同,但正是這些差異構成了世界的豐富性。”
技術革新方面,小紅書副總裁許磊展示了AI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創新應用。其推出的“一鍵翻譯”功能支持阿姆哈拉語、中文方言等50余種語言實時轉換,甚至能將網絡熱詞“蒜了吧”幽默譯為“Let it garlic”。該功能上線一周,平臺雙語內容發布量增長300%,美國用戶@Nicole評價:“這種技術讓文化交流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
小紅書人文智能實驗室與復旦大學的合作項目,則聚焦AI模型的人文關懷。通過訓練機器理解“鄉愁”“孤獨”等抽象情感,使技術輸出更具文化溫度。目前,該平臺已吸引超5萬名獨立開發者,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5億次,形成技術賦能創作的新生態。
在創作倫理層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梁振華對“流量至上”現象提出批判。他指出,當前影視創作過度追求“爆款效應”,導致作品同質化嚴重,觀眾審美疲勞加劇。“流量不是敵人,但它的核心應是審美提純。”梁振華強調,創作者需在商業邏輯與藝術追求間找到平衡,通過差異化表達傳遞獨特價值。
論壇期間,《歸隊》《冬去春來》《小芳出嫁》三部“北京大視聽”重點作品的主創團隊分享創作經驗。《歸隊》導演臧溪川透露,該劇通過虛擬制片技術還原歷史場景,使年輕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冬去春來》總制片人鄒文則強調,作品通過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折射時代脈搏;《小芳出嫁》主演穎兒表示,輕喜劇形式能有效消解婚戀話題的沉重感。
這場跨越國界與學科的對話,不僅展現了視聽產業融合的多元可能,更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實踐范本。從技術賦能到內容創新,從本土突破到國際合作,一場由視聽產業引領的文化變革正在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