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iPhone 17系列正式開啟線下首銷,全國多地Apple Store門店迎來排隊熱潮。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排隊人群中絕大多數為提前通過Apple Store應用完成線上訂購、選擇線下取貨的消費者,現場體驗區同樣聚集了大量體驗新機的用戶。
盡管門店內禁止交易,但店外仍可見到"黃牛"身影。部分消費者直接從"黃牛"手中加價購機,其中iPhone 17 Pro Max 1TB版本最高被加價至1500元。同時,"黃牛"也以溢價回收該機型,形成特殊交易生態。不過這種加價行為難以全面反映市場真實需求——多數用戶已通過官方渠道提前鎖定訂單,未搶到首發貨源的消費者也可在后續批次中穩定獲得新機。
市場觀察指出,"黃牛"生意本質上是精準捕捉特定群體需求:既未搶到首發貨源,又迫切希望第一時間體驗新機的消費者。但這類需求規模有限且缺乏持續性,價格波動劇烈。若消費者選擇等待數日,可能面臨價格跳水風險,這種特性決定了"黃牛"市場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真正衡量新機市場熱度的指標需關注兩方面:其一,主流電商平臺(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的現貨供應情況。以iPhone 16系列為例,去年除特殊版本外,多數機型實現常態化銷售。其二,線下門店的持續排隊現象,這需要綜合多區域門店的實時客流數據進行分析。
蘋果在iPhone 17系列設計上明顯吸取前代經驗,推出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四款機型,均采用突破性外觀設計。其中引人注目的橙色版本,使iPhone 17 Pro/Pro Max具有極高辨識度。盡管iPhone Air未在首銷日亮相,但橙色版Pro Max已引發廣泛關注。
消費者行為呈現顯著分化特征。發布會期間,"創新不足"、"設計平庸"等負面評價頻現,但首銷日數據顯示,高價機型更受青睞。例如512GB版本供不應求,部分消費者直接選擇1TB版本以獲得更充裕存儲空間。這種"口嫌體正直"的消費現象,折射出不同群體對產品價值的差異化認知。
Apple Store訂單系統顯示,9月19日下單的256GB版iPhone 17 Pro銀色預計10月14日送達,512GB版iPhone 17 Pro Max銀色則需等到10月21日。值得注意的是,基礎款iPhone 17同樣出現熱銷態勢,這與其升級至256GB起步內存、搭載A19芯片等配置調整密切相關。
市場分析認為,消費觀念差異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對部分消費者而言,除非產品定價降至千元級別,否則購買意愿始終低迷;但對另一群體來說,首發階段加價數百元獲取新機屬于合理消費范疇。這種觀念分化導致市場呈現多元需求特征,難以用單一標準評判消費行為合理性。
品牌忠誠度與產品保值率構成雙重支撐。相較于其他品牌,蘋果新品仍保持較強市場號召力。舊機型較高的殘值率(如iPhone 16 Pro Max在二手市場價格堅挺)形成消費閉環:用戶可通過出售舊機抵扣新機費用,降低換機成本。這種獨特的生態優勢,持續強化著用戶粘性。
對于蘋果而言,首銷熱度僅是階段性成果,后續市場表現才是檢驗產品力的關鍵。盡管Pro系列在性能和設計上確有提升,但消費者換機動力已發生顯著變化。從iPhone 6到iPhone X時代引發的沖動消費,逐漸轉變為理性考量。當前消費者更傾向"夠用即可"的消費理念,這對蘋果的持續市場運營提出新挑戰。預計后續價格策略調整將成為維持銷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