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技術的飛速普及,讓“免密支付”功能成為許多用戶日常消費的便捷選擇。無需輸入密碼即可完成小額訂單結算,不僅縮短了交易時間,也優化了支付體驗。然而,這一便利背后,部分支付服務機構在業務安全管理上仍存在不足,部分用戶的安全意識也有待加強。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發布倡議,呼吁支付服務主體與用戶共同提升“免密支付”的安全性。協會明確要求,支付機構需在用戶開通環節嚴格審核身份信息,通過醒目頁面確認用戶開通意愿,并簽訂“免密支付”協議,杜絕默認開通行為,確保用戶知情權與選擇權。
對于老年用戶群體,協會特別強調需全面評估其風險偏好與業務承受能力,以顯著方式展示業務核心條款,審慎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同時,支付機構應根據商戶經營情況、業務場景及風險信息,合理劃定“免密支付”商戶范圍,避免為高風險商戶提供服務,并針對性設置交易限額。
在風險管控方面,協會建議支付機構利用技術手段提升能力,例如搭建風險模型、開展大數據分析等。當用戶交易模式與日常習慣不符時,應及時攔截或進行二次驗證,防止資金損失。
針對用戶端,協會也提出了多項安全建議。首先,強化手機設備與賬號安全防護,可通過啟用雙重驗證、定期更換密碼等方式提高安全性;其次,提高風險識別能力,警惕營銷陷阱,避免在公共設備留存支付信息;最后,定期檢查“免密支付”簽約情況,關注交易提醒,發現異常立即凍結或關停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