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鳳凰國際創新園神農廣場上,鼓點激昂、人潮涌動。隨著《大豐收禮贊》的旋律響起,2025年大北農集團豐收節正式拉開帷幕。這場以“創新強農、美好生活”為主題的農業盛會,吸引了企業高管、高校學者、行業代表,以及眾多帶著孩子的城市家庭和舉著手機直播的年輕人。9月23日至10月6日期間,市集里現烤豬肉的香氣與中秋禮品的展臺交織,古詩對戰與農耕體驗活動讓現場充滿歡聲笑語,勾勒出一幅熱鬧非凡的豐收圖景。
與傳統豐收節不同,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場慶祝儀式,更是一次農業價值鏈的重構實驗。其核心邏輯在于“連接”與“信任”:通過打通產地與餐桌的物理距離、融合區域文化與全國市場的情感認同、銜接節慶場景與日常消費的行為習慣,大北農試圖構建一個從田間到餐桌的信任閉環。這種模式背后,折射出中國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型的深層趨勢。
活動現場,全國特色農產品的展臺成為焦點。消費者不僅能品嘗到五常稻花香大米、敖漢金小米等地理標志產品,還能通過掃碼查看產品的種植過程、檢測報告甚至農戶信息。這種“透明化”的展示方式,將農產品從單純的商品轉化為承載故事與溫度的內容載體。例如,大有谷平臺展示的“五好五常大米”,其主栽品種“五優稻4號”僅適合五常地區種植,土壤、水源和種植規范均被嚴格限定;敖漢金小米則依托標準化基地的有機種植方式,從選種到倉儲全程可追溯。這種從種子開始的全程管控,為品質信任奠定了基礎。
文化表演環節同樣暗含深意。彝族歌曲《天上霧騰騰》、蒙古族民歌《幸福的牧馬人》與東北民歌《串門兒》輪番上演,將地域特色轉化為品牌資產。通過音樂與舞蹈,大北農試圖傳遞一個理念:農業品牌走向全國,需先尊重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情感。這種“文化賦能產品”的策略,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更在消費者心中種下了情感認同的種子。
作為活動的承辦方,大有谷集團的角色尤為關鍵。這家大北農旗下的新型食品平臺,正承載著集團從B端向C端延伸的戰略使命。其商業模式可概括為“源頭控制+科技賦能+場景創新”:通過訂單農業、示范基地合作等方式把控產品質量;依托數字化溯源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路監控;借助線下市集、線上直播等多元場景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例如,豐收節期間推出的“云逛展、云下單”模式,既吸引了年輕人參與,又通過達人直播引導后續復購,將節慶的短期熱度轉化為長期的消費習慣。
大有谷的信任構建邏輯,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其數字化溯源系統覆蓋“田間—加工—物流—餐桌”全流程,消費者掃碼即可獲取產品的產地環境、生長過程等詳細信息。這種透明化管理不僅增強了產品的可信度,更讓消費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大有谷提出的“吃”的四個階段理論——從飽腹到口感,再到社會屬性,最終到文化內涵——在豐收節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地域文化展示、節慶體驗等活動,農產品被賦予了情感和價值,滿足了消費者精神層面的需求。
這場豐收節,也是大北農集團三十余年發展歷程的轉折點。長期以來,這家農業巨頭在飼料、動保、種業等領域占據技術優勢,但市場認知多限于行業內部。隨著農業競爭進入“生產+消費”雙輪驅動階段,大北農開始主動走向消費前臺。舉辦豐收節,既是展示產業實力的窗口,也是測試連接消費者能力的試驗場。活動現場的每一個環節,從市集展銷到互動游戲,都在實時檢測市場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大北農的轉型并非放棄B端優勢,而是以B端為基礎向C端延伸。這種“B2B2C”的模式,既保持了其在產業根基上的優勢,又能夠漸進式地接觸消費者。例如,豐收節上展示的農產品,多來自與大北農長期合作的農業生產基地,這確保了產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時,大北農對“強農報國”使命的詮釋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主要通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來實現,延伸至讓消費者吃得更好、更放心。這種延伸并非使命的轉變,而是內涵的深化和豐富。
從行業角度看,大北農的轉型代表了中國農業企業的發展方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企業需要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那些能夠打通產業鏈、建立品牌信任、實現價值共享的企業,將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主動。大北農豐收節所探索的“連接型”模式,或許為行業提供了一種可復制的路徑:通過文化場景軟化技術形象,通過體驗活動建立情感連接,最終實現從“產出來就行”到“賣得好才行”的跨越。
這場豐收節終會落幕,但它所引發的思考卻剛剛開始。當生產者因創新而強、消費者因品質而安,農業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的脈絡,實現可持續的價值循環。而大北農的探索,無疑為這場變革寫下了一個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