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廣袤田野上,十萬畝高粱如燃燒的火焰般鋪展天際。沉甸甸的穗頭壓彎了秸稈,在秋風中翻涌成一片緋色浪濤。這片北緯43度的黑土地,因富含腐殖質而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此刻正以最豐饒的姿態,訴說著天地饋贈的釀酒傳奇。
9月16日,"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在此拉開帷幕。繼七月新疆奇臺基地溯源之后,汾酒再次將品質管控的觸角延伸至原料源頭。來自全國的農業專家、釀酒學者與行業代表深入田間,在穗浪聲中探尋"從田間到舌尖"的品質密碼。這場跨越千里的溯源之旅,不僅見證了自然與匠心的交融,更揭示了汾酒品質管理的深層邏輯。
在田間地頭,山西杏花村汾酒廠總工程師韓英展示了全鏈條品控體系。從土地篩選的"三看三測"標準,到品種選育的"五優原則";從種植規范的"八統一"管理,到倉儲環節的"四溫四濕"控制,每個環節都凝結著科技智慧。更引人注目的是數字化追溯系統——通過田間氣象站和土壤傳感器,實時采集23項環境數據,經專家分析后指導精準種植。"這套系統讓原糧品質波動率下降了37%。"韓英透露。
這場品質革命始于2009年。當時汾酒率先將原糧基地建設納入戰略規劃,歷經15年深耕,已在山西、吉林、甘肅、內蒙古等地建成150萬畝標準化基地,形成"土地備案+五統一"管理模式。這種從源頭把控的品質戰略,不僅筑牢了質量防線,更開創了白酒行業溯源管理的新范式。據測算,種植釀酒高粱可使農民畝均增收800元,2023年汾酒因此獲評"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品質管控的背后,是長達五年的消費者溝通工程。自2021年起,"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每年選取不同原糧基地,通過沉浸式體驗讓消費者感知品質。知酒傳媒創始人向寧評價:"當消費者看到高粱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對'一方水土釀一方酒'的認知就會具象化。"這種透明化溝通策略,已使汾酒原料品質認知度提升62%,品牌信任指數連續三年位居行業前列。
在梨樹縣的試驗田里,農業專家正檢測著最后一批高粱的淀粉含量。這些即將運往杏花村的原料,將經過18道工序、72小時發酵,最終化作杯中那抹清冽。從黑土地的饋贈到酒窖中的蛻變,汾酒用十五年時間構建的品質宇宙,正在改寫中國白酒的價值坐標——這里不僅有風土的饋贈,更有對品質的敬畏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