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與西貝餐飲的預制菜爭議尚未平息,事件卻因品牌顧問公司華與華的介入而進一步發酵。這場風波中,華與華董事長華杉的公開表態與羅永浩的犀利回應,將商業競爭推向了輿論場的核心。
作為西貝餐飲十年來的品牌顧問,華與華與西貝的合作關系堪稱深度綁定。華杉曾在社交媒體透露,公司為西貝服務十年收取了超六千萬元咨詢費,并表示未來十年“僅需一兩個億”。這種直白的商業表述,與華與華一貫的強勢風格一脈相承——作為業內罕見的“硬氣乙方”,該公司拒絕參與招投標,堅持不比稿,甚至常年通過機場廣告、航班雜志等渠道自我宣傳。
爭議的導火索源于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與羅永浩對預制菜定義的公開爭論。當賈國龍堅決否認西貝使用預制菜時,羅永浩轉發相關言論并直言:“隱隱感覺賈老板和他的朋友們想把西貝搞死。”華杉隨即在微博連發兩條動態力挺西貝,不僅將羅永浩稱為“網絡黑嘴”,更強調“必須辯個清楚”。這種針鋒相對的交鋒,讓原本的商業爭議演變為公共事件。
傳媒行業觀察者指出,西貝在已背負“價格貴、口味差”標簽的情況下,強行否認預制菜的做法已引發行業反彈。而華杉的“拱火”行為,更被質疑是否與其高額咨詢費存在利益關聯。有評論認為,華與華作為品牌顧問,本應協助客戶化解危機,卻在此次事件中成為矛盾激化的推手。
華與華的商業版圖遠不止于餐飲領域。由華杉、華楠兄弟創立的這家咨詢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打造了多個現象級廣告案例:“小葵花媽媽課堂”“曬足180天廚邦醬油”“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等標語深入人心。但伴隨成功而來的,是持續不斷的爭議:七貓小說logo被指抄襲天貓,衡陽城市logo與國外品牌高度相似,足力健廣告因“雨雪天不打滑”的宣傳語引發消費者訴訟。
兄弟二人的商業觸角還延伸至出版領域。作為讀客文化的實際控制人,華杉負責創作,華楠主導出版,形成獨特的內容生產鏈。讀客文化標志性的“三個圈”封面設計,被視為華與華“低成本強曝光”策略的延續。2021年該公司以1.55元/股的發行價登陸創業板,首日暴漲至31.66元,市值突破127億元。然而,這種輝煌未能持續,目前股價較峰值蒸發超七成,總市值不足30億元。
回到當前爭議,華與華“制造話題即宣傳”的傳播理念遭遇現實考驗。當這種策略應用于負面纏身的餐飲品牌時,話題效應可能從雙刃劍變為風險放大器。有市場人士分析,華與華此次操作暴露了其方法論的局限性——在品牌危機管理中,單純追求話題度可能適得其反。
這場風波最終以羅永浩宣布“華與華老板已道歉,事情翻篇”暫告段落。但事件留下的思考仍在持續:在品牌與輿論的博弈中,顧問公司的角色究竟該如何定位?當商業利益與公眾認知產生激烈碰撞時,怎樣的策略才能真正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