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餐飲品牌西貝因公眾人物羅永浩的連續發聲陷入輿論漩渦,而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的公開支持,為事件帶來新的轉折。這場圍繞“預制菜”的爭議,不僅將餐飲行業推向風口浪尖,更引發公眾對品牌口碑與網絡言論責任的深度討論。
事件的導火索源于9月10日羅永浩的一條微博。他直言西貝“幾乎全都是預制菜”“價格昂貴”,甚至用“惡心”形容用餐體驗。次日,羅永浩通過轉發媒體內容、創作“打油詩”等方式持續發聲,并發布抽獎活動引導網友轉發相關帖子。截至報道發布,該帖轉發量已超2.2萬次,評論與點贊總數突破1.6萬次。在媒體與網友的助推下,輿情迅速發酵,西貝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持續質疑,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于9月12日晚間回應稱:“國家對預制菜有明確界定,西貝所有菜品均非預制菜。”他強調羅永浩的言論嚴重損害品牌商譽,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羅永浩則回應稱,若西貝菜品確非預制菜,則“堪稱高科技”,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這場爭論使相關話題沖上近20條熱搜,輿論熱度堪比科技產品發布會,在餐飲行業實屬罕見。
法律界人士指出,羅永浩的指控缺乏實質證據,目前言論多為主觀判斷。有律師分析,在無確鑿依據的情況下,公眾人物通過網絡平臺公開質疑企業,可能涉及惡意中傷或誹謗。盡管羅永浩以“維護消費者知情權”自辯,但其通過抽獎擴大影響力的方式,引發“是否借機炒作”的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賈國龍在回應中透露,西貝承諾“不好吃可退換甚至免單”,并質疑羅永浩“用餐后抹嘴走人,轉而發微博攻擊”的行為超出正常消費者范疇。9月12日下午,羅永浩宣布將以抽獎形式推廣直播“復盤”活動,進一步加劇事件復雜性。
轉機出現在9月12日。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在社交平臺發文,感謝西貝、海底撈等品牌“提供放心用餐選擇”,將西貝與行業標桿相提并論。這一表態被視為對西貝品質的認可,也引發公眾對“網絡輿論是否應替代法律判斷”的反思。
作為擁有36年歷史的連鎖餐飲企業,西貝目前在全國62個城市開設近400家門店,員工近2萬人。其海外首店已于2025年落戶洛杉磯。在公益領域,西貝長期投入:自2017年起,通過“貝愛助學金”累計資助學生1.46萬人次,發放助學金近3000萬元;2021年啟動的“筑夢助學”項目,已為210名困境高中生提供持續資助;2022年至今,捐建20座鄉村兒童操場,支出超176萬元;2024年通過環保義賣籌款162萬元,將6.2萬個塑料瓶再生利用。
西貝的成功離不開其獨特的運營模式。公司通過“中餐現代化”戰略,將傳統烹飪技藝與現代食品科技結合,建立覆蓋全國的研發網絡與高效物流體系。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其子公司獲得多項食品加工專利。“分部老大機制”通過總部與分部共享成果,激發2萬名員工的創新活力。
賈國龍透露,2025年8月西貝門店客流量創歷史新高,超越2019年、2020年及2023年峰值。他強調定價策略參考市場與消費者接受度,并承諾公開財務賬目、供應商名錄及制作工藝,接受公眾監督。這種“亮底牌”的回應方式,在餐飲行業引發廣泛討論。
此次事件折射出餐飲行業的生存困境:當企業需通過公開核心數據自證清白時,行業生態的脆弱性可見一斑。正如于東來所言,“做餐飲終歸是良心活”。若放任網絡輿論替代法律裁決,可能挫傷西貝、胖東來等企業的積極性,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