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郵政局提出快遞行業反內卷倡議以來,行業價格調整效應逐漸顯現。近期公布的8月經營數據顯示,四家頭部快遞企業單量保持增長態勢,但價格競爭格局出現分化,部分企業單票收入降幅擴大引發市場關注。
在業務量方面,四家企業均實現同比正增長。順豐控股以14.06億票的月業務量領跑,同比增長34.8%;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分別完成25.11億票、21.47億票和21.45億票,增速分別為11.08%、10.92%和8.72%。值得注意的是,除申通外,其他三家企業業務量增速均超過營收增速,顯示出"以量補價"的經營特征。
收入端呈現普遍上漲態勢。順豐控股8月營業收入達186.57億元,同比增長14.14%;申通快遞以44.34億元收入實現14.47%的增幅;圓通速遞、韻達股份分別收入53.9億元和41.19億元,同比增長9.82%和5.16%。這種量價組合反映出行業在價格調整中維持收入增長的努力。
價格競爭格局出現顯著分化。順豐控股單票收入降至13.27元,同比下跌15.32%,降幅居四家之首;圓通速遞、韻達股份單票收入分別為2.15元和1.92元,同比下降1.13%和3.52%。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申通快遞單票收入逆勢上漲3%至2.06元,成為唯一實現價格正增長的企業。歷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家企業單票收入均低于當前水平,表明價格調整尚未完全傳導至終端。
區域性價格調整已形成示范效應。7月以來,廣東、浙江義烏等電商核心區域率先啟動漲價,廣東地區每件漲幅0.3-0.7元,并設置1.4元/單的最低限價。9月初,河北、河南等十余省份跟進調整,每件漲價0.2-0.3元。這種梯度式價格調整策略,既考慮了區域市場承受能力,也體現了行業協同治理的嘗試。
行業價格調整呈現明顯季節性特征。據業內人士透露,快遞企業通常在3-8月淡季采取"保量定價"策略,通過微利或虧損價維持市場份額;進入9月旺季后,通過價格回調實現盈利修復。這種周期性調整機制,使得當前價格調整既包含反內卷的政策驅動,也符合行業自身運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