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總裁盧偉冰在直播鏡頭前宣布“米家空調全系產品升級10年免費包修”時,空調行業的平靜水面被徹底打破。這項覆蓋掛機、柜機、中央空調三大品類的服務政策,不僅將已安裝的750萬臺設備納入保障范圍,更以“上門、檢測、配件更換、加氟全免費”的細則,直指消費者對售后服務的核心痛點。
這項被小米稱為“省下15億維修費”的政策,實則是對行業既有規則的顛覆性挑戰。2021年格力首創的10年包修服務曾引發震動,其2024年將保障起始時間從“購買日”調整為“安裝日”的升級舉措,更被視為品質自信的極致體現。但小米此次將中央空調納入保障范圍的操作,直接戳中了行業長期存在的“潛規則”——因維修難度大、成本高,主流品牌始終對中央空調的長期保障避而遠之。
“這不僅是服務升級,更是對供應鏈管控能力的終極考驗。”行業分析師指出,中央空調的維修涉及高空作業、系統調試等復雜環節,單次成本可達普通空調的3-5倍。小米敢于承諾的底氣,源自其生態鏈整合模式帶來的成本優勢。通過線上直銷減少渠道加價,配合規?;a分攤售后成本,這家互聯網企業正在用“輕資產”模式挑戰傳統制造的重壁壘。
格力與小米的恩怨由來已久。2013年雷軍與董明珠的“10億賭約”拉開了雙方競爭的序幕,此后專利侵權糾紛、銷量數據爭議不斷。當小米在2025年7月線上銷量首次超越格力時,董明珠“數據造假”的質疑聲,暴露出傳統制造思維與互聯網模式的核心沖突——前者依靠技術深耕與渠道控制,后者通過流量運營與生態布局快速占領市場。
盧偉冰此前對行業“同款產品五重定價”現象的批評,暗指某些品牌通過渠道差異收割利潤。而小米此次將服務保障作為競爭武器,實質是瞄準了消費者決策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當“用幾年就壞”的擔憂被10年包修消除,性價比優勢將轉化為更持久的品牌信任。
這場服務升級戰正在重塑行業格局。若10年包修成為標配,缺乏品控與成本優勢的中小品牌將面臨淘汰,市場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對消費者而言,頭部品牌的激烈競爭意味著更優質的產品與更透明的服務——正如當年智能手機行業在“中華酷聯”與“華米OV”交鋒中實現的跨越式發展。
當小米空調挑戰格力核心腹地時,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被拋出:在智能手機領域始終未能突圍的格力,與在空調市場持續發力的小米,是否正在上演一場角色反轉的戲碼?這場跨越產品品類的競爭,最終指向的或許是商業本質的回歸——誰能更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能在變革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