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財經學院訊飛人工智能學院的“訊小青”社會實踐團近日走進巴南區木洞鎮,以人工智能與數字傳播技術賦能非遺保護,為鄉村振興注入創新活力。學子們通過調研、座談與數字化實踐,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助力木洞山歌等非遺項目煥發新生。
木洞鎮作為川黔驛道的歷史重鎮,素有“川東四大名鎮”之稱,不僅孕育了民主革命先驅楊滄白、新中國首位駐外女大使丁雪松等名人,更因木洞山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而聞名。實踐團先后探訪楊滄白故居、丁雪松故居及木洞水驛博物館,在歷史遺跡中感受古鎮的文化積淀。在山歌廣場,隊員們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梳理木洞山歌的傳承脈絡,分析其在當代傳播中的挑戰。
一次偶然的街頭互動成為實踐的亮點。一位五旬阿姨在準備跳“壩壩舞”時,主動為實踐團清唱了傳統山歌《什么紅來紅滿天》。盡管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她憑借日常耳濡目染積累的唱段,展現了非遺藝術在民間的鮮活生命力。隊員們紛紛表示,這種自發的文化傳承比書本記錄更具感染力,也讓他們意識到非遺保護需要扎根社區。
在木洞鎮第三社區,實踐團與當地山歌隊展開座談。大學生們結合專業優勢,提出“互聯網+非遺”的創新方案: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山歌表演,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唱腔進行數字化建檔,開發線上教學課程吸引青年群體,并借助多媒體手段講述山歌背后的歷史故事。當地傳承人對此表示認可,認為科技手段能突破地域限制,讓非遺文化觸達更廣泛的受眾。
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更是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他們計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長期項目,持續推動木洞山歌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