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一臺四足機器人用“機械爪”與小女孩完成了一次特別的“擊掌”,金屬觸感與童真笑聲交織的場景,成為科技與人文交融的生動注腳。這款搭載智能算法的機器人不僅能完成復雜動作,更象征著人機交互技術邁向新高度。觀展者陳宇感慨:“透過這只機械手,我觸摸到了創新跳動的脈搏。”
在人工智能專館,馬來西亞工程師彭家偉體驗了數字孿生技術:當他的手掌觸碰虛擬工廠模型時,千里之外柳州實體車間的生產線數據實時投射在眼前,智能分析系統同步啟動。“我們握住的不僅是虛擬界面,更是技術落地的未來圖景。”這位專業觀眾的評價,道出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深層意義。從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到智能通關系統,中國與東盟的產業鏈正通過技術之手緊密聯結。
經貿合作的溫度在簽約儀式上持續升溫。155個合作項目覆蓋6個東盟國家,各國代表在協議文本上落筆時,傳遞的不僅是商業契約,更是技術標準互認的承諾。天津航大漢來公司創始人喬雷章首次參展便收獲多國訂單,其海上無人機產品引發馬來西亞、印尼客商濃厚興趣。“在有人駕駛航空誕生百年后,我們正迎來無人化智能經濟的新風口。”他比喻道,“人工智能是產業大腦,硬件設備是執行四肢,二者協同才能跑贏未來。”
文化共鳴在展館各處悄然綻放。越南繡娘改良的傳統繡球吸引各國觀眾觸摸其柔軟紋路,緬甸留學生與中國學子合奏的彎琴與古箏樂聲悠揚,菲律賓教師瑪甘與廣西茶商以六堡茶代酒共飲。這種跨越國界的互動,在青年科學家群體中尤為顯著。泰國呵叻皇家大學助理教授帕卡蓬·博昂通表示:“希望像物理領域共享大科學裝置那樣,在人工智能領域推動算力與數據資源的國際協作。”
連續五年參展的土耳其展商伊納亞特,用五年時間從學習中文議價到產品暢銷,他的羊絨圍巾展位前始終圍滿客商。“與中國朋友的手越握越緊,合作就越走越深。”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博覽會二十年發展的真諦。從“黃金十年”到“鉆石十年”,東博會上的雙手從禮節性相握發展為技術協作的緊握,從實體接觸延伸至數字互聯,最終凝聚成理解與信任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