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具身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時,中國科技界正沿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展開探索:一條聚焦于“大腦”的進化,試圖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賦予機器人更強大的認知與決策能力;另一條則深入“身體”的革新,以智能材料重構機器人的物理形態,使其具備更靈活的執行能力。這兩種路徑的碰撞與融合,正在重新定義具身智能的未來。
在“大腦”的競速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成為核心驅動力。2025年9月,優必選宣布其研發的百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Thinker在國際機器人權威基準測試中斬獲四項全球第一,這一突破不僅驗證了算法的潛力,更直接推動了商業化進程——同月,該公司簽署了一份2.5億元的人形機器人采購合同,創下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單筆最大訂單紀錄。與此同時,智平方科技與惠科股份達成合作,計劃三年內向其半導體顯示生產基地部署超千臺由VLA(視覺-語言-行動)大模型驅動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采用人形輪式設計,能夠快速適應人類工廠環境,并通過產線數據反哺模型訓練,形成“越用越聰明”的閉環。
然而,再聰明的“大腦”也需要敏銳的“神經系統”支撐。帕西尼科技將焦點放在了觸覺這一長期被忽視的感知維度上。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陣列式觸覺傳感器,能夠捕捉機器人操作時的細微壓力變化,其全模態數據集“OmniSharing DB”已在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架,成為行業內首個可流通的標準化觸覺數據資產。這一創新為機器人精細操作提供了關鍵支持,也揭示了感知深化對具身智能的重要性。
與“大腦”的激烈競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冷勁松將目光投向了更具顛覆性的領域——機器人的“身體”革命。他指出,當前具身智能研究過度聚焦感知與決策,卻忽略了執行層的創新。冷勁松團隊研發的智能材料,能夠根據電、磁、光等外界激勵主動改變形狀、軟硬與功能,堪稱機器人的“未來肌肉”。
這一材料的突破性應用已初見成效。2025年9月,一顆搭載智能材料驅動柔性太陽能帆板的小型商業衛星成功發射,其帆板通過加熱通電實現平穩展開,斷電后自動硬化鎖定,徹底顛覆了傳統“炸、彈、鎖”的機械結構。這一技術此前已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驗證——探測器上的五星紅旗及“自拍桿”均采用智能材料驅動。在工業領域,該材料被用于制造可變形模具,解決了碳纖維儲氫氣瓶生產中異形芯模取出難題;在醫療領域,可降解智能高分子材料支架兩年后自行吸收,避免了金屬支架長期留存體內的血栓風險。
冷勁松的愿景遠不止于此。他提出“智慧材料=智能材料+AI+類生命特征”的構想,希望未來材料不僅能變形、感知與修復,還能像生命體一樣自我生長、復制甚至思考。這一構想直指具身智能的核心矛盾:傳統機器人依賴電機與減速器,存在成本高、重量大的缺陷,而智能材料提供的“主動身體”或許能開辟一條全新路徑。
當前,中國具身智能產業正面臨雙重挑戰:在“大腦”層面,企業需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品;在“身體”層面,科研力量需突破材料產業化的瓶頸。冷勁松警告,中國在變形智能材料領域的基礎研究論文數量雖居世界第一,但產品化進程可能落后于日本與德國。這一觀察為產業提供了另一維度的思考:具身智能的未來,或許不僅取決于算法的突破,更依賴于底層材料的創新。
兩條路徑的并行發展,折射出中國科技界對具身智能的多元探索。無論是“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協同進化,還是“身體”的革命性重構,最終目標都是讓機器人真正融入物理世界,成為具備成本效益與長期可靠性的生產力工具。這場靜默的競賽,正在重新書寫智能時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