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孫玄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人工智能與核聚變的結合,或將開啟人類文明的新紀元。這位星能玄光創始人強調,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而核聚變技術正是破解AI時代能源困局的關鍵。
數據顯示,AI產業當前已消耗全球1.5%的電力,這個比例正以驚人速度攀升。孫玄用類比揭示發展趨勢:人類大腦僅占體重2%卻消耗20%能量,而AI作為"地球大腦",其能源需求可能突破20%臨界點。這種指數級增長的用電需求,使得傳統能源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核聚變技術展現出顛覆性潛力。實驗表明,1克核聚變燃料釋放的能量相當于8噸石油,其能量密度遠超現有能源形式。這種清潔能源一旦實現商業化,不僅能滿足AI發展的能源需求,更將推動人類進入利用宇宙基礎能源的新階段。國際科技巨頭已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英偉達、谷歌等企業自2020年起持續加大在核聚變領域的投資。
但通往"人造太陽"的道路充滿技術障礙。核心難題在于如何約束上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現有磁約束與激光慣性約束技術均面臨工程建造的巨大挑戰。ITER國際項目耗資超200億歐元、工期長達35年的現實,凸顯出技術落地的艱難。為此,科學家提出"磁慣性約束"創新路徑,試圖通過混合技術降低造價和建設周期。
AI技術在此過程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孫玄提出突破性設想:能否開發具有自主探索能力的AI系統,使其像AlphaZero自學圍棋那樣,基于物理規律自主設計新型聚變裝置?這種跨學科融合可能帶來技術突破的指數級加速。數據顯示,全球核聚變商業公司已獲71億美元投資,89%的企業預期在2030年代末實現并網發電。
中國在該領域同樣取得顯著進展。從傳統托卡馬克裝置到多元技術路線的探索,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已形成完整創新鏈條。孫玄指出,這種發展態勢體現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戰略眼光。當被問及技術突破的時間節點時,他引用科技發展史的規律:"重大變革往往在不經意間到來,就像互聯網的普及超出所有人預期。"
作為年度科技盛會,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設置40余場專題論壇,涵蓋AI創新、科技投融資等前沿領域。首次設立的創投對接會吸引大量資本關注,而萬平米科技展區則集中展示全球最新技術成果。這場持續四天的科技盛宴,正在見證人類向智能時代與能源革命雙重邁進的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