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圈圍繞OpenAI智能硬件開發計劃展開新一輪熱議。最新市場動態顯示,這家人工智能巨頭正在推進多款無屏智能設備的研發,其中一款智能音箱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同時眼鏡、錄音筆及可穿戴徽章等形態產品也在技術儲備階段。據供應鏈消息,首批產品預計于2026年末至2027年初正式面世。
回溯至今年5月,OpenAI以65億美元完成對AI硬件初創公司io的收購,此舉被視為其進軍消費電子領域的關鍵布局。io由前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創立,其團隊在工業設計領域具有深厚積累。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此前透露,首款產品將聚焦"口袋尺寸、情境感知、無屏幕交互"三大特性,這與當前曝光的智能音箱特征高度吻合。不過他明確否認首款產品會采用眼鏡形態,暗示相關研發可能延后推進。
在人才爭奪戰中,OpenAI與蘋果的"雙向挖角"現象愈發顯著。LinkedIn數據顯示,自收購io以來,已有超過20名蘋果硬件工程師轉投OpenAI,其中不乏服務蘋果15年以上的資深專家。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崗位薪資漲幅顯著,OpenAI提供的股票激勵價值最高突破百萬美元。值得關注的是,io聯合創始人、iPhone與Apple Watch主設計師唐·譚的加盟,為這場人才爭奪增添特殊意味——這位在蘋果效力25年的設計權威,現擔任OpenAI首席硬件官。
人才流動背后折射出行業深層變革。多位前蘋果員工表示,對傳統硬件迭代速度的不滿及公司內部流程的僵化,成為促使他們轉型的重要因素。近期蘋果股價的橫盤表現,也間接影響了員工收入預期。但市場提醒,單純復制蘋果人才模式存在風險,典型案例是AI硬件公司Humane,盡管集結大量前蘋果專家,其產品上市后仍因體驗不佳迅速退出市場。
面對OpenAI的強勢挖角,蘋果已啟動防御機制。據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取消了原定在中國舉行的供應鏈峰會,此舉被解讀為減少高層外流風險的策略。這場人才爭奪戰甚至引發供應鏈格局變動——"果鏈"龍頭企業立訊精密已確認承接至少一款OpenAI設備的組裝訂單,歌爾股份則進入揚聲器模組供應商候選名單,這兩家企業均深度參與蘋果產品制造。
中國供應鏈的深度參與符合行業預期。分析人士指出,從智能音箱到可穿戴設備,中國制造在精密組裝、成本控制及產能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OpenAI選擇與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企業合作,既延續了蘋果的供應鏈管理邏輯,也體現出新興科技公司對成熟制造體系的依賴。這種產業協作模式,或將重塑AI硬件領域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