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舉辦了一場聚焦網絡視聽內容創作的行業盛會,來自平臺、制作方及創作者的多方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優質內容生產、創作者成長路徑及流量與共情的平衡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活動期間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絡視聽產業規模已突破1.22萬億元,相關企業數量達75.7萬家,其中2024年新增企業占比超16%,短視頻創作者賬號規模達16.2億,每日上傳量超1.3億條,技術普及與平臺工具優化正持續降低創作門檻。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在主題演講中提出,優質內容需具備三大核心特質:創意獨特性、用戶獲得感與情感真誠度。他指出,在全民創作時代,成為優質創作者需滿足三個條件:對內容的純粹熱愛、平臺的生態支持以及時間的沉淀積累。“只有保持對內容的敬畏心,才能持續追求質量;而上海開放的創作環境與政策扶持,為創作者提供了從職業到事業的進階通道。”陳睿強調,優質內容與創作者在上海更易獲得用戶關注與粉絲積累。
上海電影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李早以經典動畫作品為例,闡釋了內容創作的本質。她提到,《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時代引發共鳴,源于創作者對內容的本能熱愛。“這種熱愛是不可復制的行業魅力,也是內容創作的原動力。”她認為,當代創作者需兼顧創作本能與市場平衡,在尊重個人表達的同時,通過當下語境的共鳴實現內容傳播。
在“共情經濟學”圓桌論壇上,多位從業者探討了流量與情感共鳴的辯證關系。蜻蜓FM主播業務總監牛森提出,流量應服務于主播特質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共情經濟的核心在于挖掘真實需求、打造真誠產品。美食UP主“哇塞幾張”則從情感交換角度指出,共情是人性本能,基于情感共鳴的物質互動具有天然市場。
脫口秀演員兼自媒體創作者吐提古麗·熱杰分享了直播實踐中的共情策略。她表示,在帶貨過程中插入新疆風景展示雖會影響短期流量,但真誠的情感連接能吸引長期互動用戶。“共情消費者比追逐流量更重要,溫暖的連接才是內容創作的價值所在。”小紅書作者變現負責人馬瑩瑩進一步補充,利他思維與共情能力可同步提升流量與用戶黏性,二者并非對立關系。
企業代表泰佩思琦傳播負責人王佩荻從品牌運營角度強調,共情消費者比單純銷售更重要。她以門店設置咖啡區、提供個性化商品推薦為例,說明情感連接能增強用戶忠誠度。活動發布的行業白皮書指出,技術賦能與商業機制完善正推動創作者從“靈感驅動”轉向“職業化發展”,成為數字經濟與就業市場的重要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