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交易大廳,巨幅屏幕上跳動的期貨行情數據格外醒目。這些實時更新的價格背后,折射出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正持續攀升。作為國內五大期貨交易所之一,上期所通過持續深耕實體經濟,推動“上海價格”體系走向世界,逐步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價格發現平臺。
自1999年成立以來,上期所在中國證監會監管下已形成覆蓋金屬、能源、化工等領域的多元化產品體系。目前上市的25個期貨品種中,包含銅、鋁、鋅等基礎金屬,以及原油、低硫燃料油等能源品種;18個期權品種則涵蓋黃金、天然橡膠等大宗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原油、國際銅等5個期貨品種及原油期權直接向境外投資者開放,32個期貨期權品種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交易,形成了內外聯動的市場格局。
上期所的發展軌跡與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進程緊密相連。1993年,其前身上海金屬交易所推出首個銅期貨合約,開創中國工業品期貨交易先河;2018年上市的上海原油期貨,通過與國際油價的高度聯動,推動中國能源衍生品市場與國際接軌。這些里程碑事件,被上期所博物館以實物展陳和數字影像的形式完整記錄,成為觀察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在國際化戰略推動下,“上海價格”體系已產生顯著全球效應。以有色金屬板塊為例,上期所銅期貨已成為全球三大定價中心之一,產業參與度與市場深度居國內首位。能源領域同樣成果斐然:上海原油期貨穩居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初步形成輻射亞太地區的價格基準;紙漿期貨結算價更首次實現向境外交易所輸出,被挪威漿紙交易所采用為定價參考。
天然橡膠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更具突破性。隨著“上海膠”實貨掛鉤量持續增長,全球橡膠定價中心正加速向上海集聚。今年5月,日本大阪交易所掛牌“上海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直接掛鉤上期所天然橡膠價格,標志著中國期貨標準在發達國家市場實現歷史性突破。
政策支持為上期所國際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去年修訂的《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多次強調期貨市場功能,明確提出構建“上海價格”指標體系。在制度框架完善與市場深度培育的雙重作用下,上期所境外參與度顯著提升:境外客戶數量持續增長,價格應用場景延伸至跨境貿易、風險管理等多個領域,國際認可度穩步提高。
面對全球金融市場變革,上期所正通過產品創新與監管優化鞏固競爭優勢。據介紹,未來將重點推進市場服務功能升級,完善多樣化產品體系,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下,上期所將持續探索中國特色期貨監管模式,為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