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與西貝的公開交鋒,讓預制菜產業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天眼查最新統計,全國現存預制菜相關企業已突破7.4萬家,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資本市場,預制菜概念同樣掀起熱潮——A股31家相關上市公司中,雙匯發展、金龍魚等知名企業均被納入板塊,近兩個月內超九成企業股價實現上漲。
盡管市場情緒高漲,企業盈利狀況卻呈現分化格局。Wind數據顯示,2024年31家預制菜概念股中,22家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達71%。進入2025年上半年,行業經營略有改善,但仍有18家企業凈利潤下降,其中安井食品、千味央廚等頭部企業均未幸免,國聯水產更出現超30倍的巨額虧損。被冠以"A股預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近兩年中期凈利潤連續下滑,毛利率持續走低,股價較歷史峰值暴跌72%。
在整體遇冷的背景下,金龍魚成為罕見的"逆行者"。這家市值1797億元的行業巨頭,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60%,主要得益于廚房食品、飼料原料等核心業務的穩健表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海欣食品等專注預制菜領域的企業,2024年營收降幅超過20%,凸顯行業結構性矛盾。
從市場結構看,B端餐飲渠道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預制菜市場規模中,餐飲企業采購占比達70%。然而,下游餐飲行業普遍面臨利潤壓縮困境,連鎖品牌對標準化食材的需求雖強,但價格敏感度持續攀升。C端市場則受制于消費習慣,即時零售平臺與社區生鮮店成為主要銷售渠道,家庭消費場景尚未完全打開。
面對行業寒冬,企業紛紛啟動轉型戰略。巴比食品構建"食品+"生態圈,在鞏固團餐業務的同時,跨界推出漢堡連鎖品牌,并成立寵物食品子公司;千味央廚深化B端定制服務,為蜜雪冰城、海底撈等品牌開發專屬產品;安井食品則加速全球化布局,在推進港股上市的同時,拓展菲律賓、澳洲等海外市場。
二級市場表現與基本面形成鮮明反差。7月14日以來,31家預制菜概念股中僅3家股價下跌,步步高以33.53%的漲幅領跑。市值層面,金龍魚、雙匯發展、新希望分列前三,其中金龍魚市值較上年同期增加430億元。這種"股價漲、業績跌"的背離現象,折射出市場對行業長期價值的期待與短期困境的擔憂。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預制菜產業陷入"規模不經濟"怪圈:企業為搶占市場持續擴產,但同質化競爭導致毛利率普遍低于15%。味知香的案例頗具代表性——這家專業半成品菜企業,上市初期股價暴漲3.9倍,如今卻面臨凈利潤三連降的困境。如何突破B端依賴、開拓C端增量市場,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