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地區,快遞價格全面上調讓白溝的箱包從業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少當地商家在網上感嘆,每單利潤僅五毛錢,甚至有人直言“賣一單賠一單”。河北白溝,這座被譽為“中國箱包之都”的北方小鎮,正因低價競爭陷入發展困境。
白溝的箱包產業以家庭作坊和分散式生產為特色。走在當地街巷,隨處可見打眼、鉚釘、縫線等工序被拆解成獨立環節,由一戶戶小店和作坊完成。這種模式賦予產業極致的靈活性與低成本優勢,卻也埋下了惡性競爭的隱患。一位從業者透露,當地工廠為爭奪訂單,甚至出現“貼錢賣貨”的現象——一款背包日常售價30元,為清庫存直接降價至25元,利潤幾乎為零。
白溝的崛起與地理條件密不可分。緊鄰國道和鐵路的交通優勢,讓產品能快速銷往全國。1977年出生的李紅偉回憶,上世紀70年代,鎮上主要生產自行車座套和人造革公文包,市場以地攤形式存在,攤主靠吆喝招攬生意。當地人均耕地少,種地難以維持生計,“家家戶戶做箱包”成為生存選擇。農戶利用宅基地建廠,喊上親戚鄰里就能開工,甚至有老板笑稱“手底下幾百個老太太,管飯就行”。
2008年,白溝企業首次亮相廣交會,引發外商關注。李紅偉的天尚行公司憑借低價優勢,接到迪拜客戶8個貨柜的訂單,貨值超百萬元。她坦言,白溝工人月薪約4000元,遠低于沿海地區,房租和運營成本也更具競爭力。張振利的振利達公司則通過嚴格質檢積累了一批老客戶,甚至廣州商家也會從他這里進貨,因為“當地做不出這個價格段的品質”。
然而,低價策略的雙刃劍效應逐漸顯現。隨著長三角平湖、珠三角花都等地的箱包產業走向品牌化,白溝仍深陷低價泥潭。網購普及后,當地“網供一條街”興起,但網供商為爭奪流量陷入價格戰,一個小訂單可能有幾十家工廠競價。90%的工廠以貼牌加工為主,缺乏本土品牌。一位秘魯客戶去年下單300多萬元,今年卻因更低報價轉向其他供應商。
互聯網的透明化進一步放大了白溝的低價標簽。網上流傳著“河北人賠錢賣貨”的調侃,同款包義烏賣20元,白溝直接砍到14.8元還送掛件,利潤不足1元。一位老板無奈表示:“即使做得再精細,客戶也只會說‘那不就是白溝貨么’?!钡蛢r競爭導致品質認知固化,“白溝貨”成了許多從業者心中的沉重烙印。
面對困境,部分企業開始轉型。李紅偉的天尚行公司通過廣交會拓展外貿市場,組建專業團隊,并注冊“Omaska”(歐馬斯卡)品牌。這個名字由中東客戶所起,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水晶”,象征團隊的純潔與善良。2018年,公司投入研發,與曾為新秀麗服務的設計師合作,推出PP材質拉桿箱,成為爆款。隨后,他們在馬德里商標體系下注冊商標,為品牌出海鋪路。
張振利的振利達公司則選擇差異化路徑,通過定制五金配件和面料建立供應鏈壁壘。他與客戶深度合作,一款產品溝通七八個月,調整五六次樣品,最終成為長期合作的“鐵飯碗”。這種模式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即使想仿制,也難以在本地找到相同原材料。
數字化工具的應用為轉型提供支持。天尚行引進電腦車、自動化機械臂和PP箱壓鑄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公司通過1688平臺將店鋪數量從1個增至3個,并升級為超級工廠,內銷額從五六百萬元預計增至兩千萬元。振利達則利用數字化管理庫存,盡管面臨“現貨秒發”的挑戰,仍堅持“寧可報廢也不銷售過期產品”的原則,同時投入自動化設備降低成本。
人才短缺成為白溝發展的新瓶頸。張振利坦言,作為小鎮,白溝難以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盡管工資比保定市高20%-30%,年輕人仍更傾向大城市。李紅偉和張振利的起點是白溝的低價與高彈性,如今則在價格與價值間尋找平衡。向外打造品牌,向內深挖供應鏈,白溝的轉型之路仍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