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優訊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優訊股份”)科創板IPO進程迎來關鍵節點。根據上交所上市委最新公告,該公司將于9月19日接受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距離其2025年6月26日獲得受理僅過去不到三個月時間。在此期間,監管機構已通過兩輪問詢聚焦產品技術、控制權架構、業績波動等核心問題。
作為光通信前端收發電芯片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優訊股份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形成覆蓋接入網、5G網絡及數據中心的全場景產品矩陣。此次擬募集的8.09億元資金,將重點投向下一代接入網芯片開發、車載電芯片研發及800G以上光通信組件研發三大項目。但財務數據顯示,公司近三年業績呈現明顯波動:2022-2024年營業收入從3.39億元降至3.13億元后反彈至4.11億元,凈利潤走勢與之同步,從8139.84萬元降至7208.35萬元再回升至7786.64萬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毛利率持續走低,從2022年的55.26%逐年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3.48%。在第二輪問詢中,監管機構特別指出其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速(20.19%)顯著低于主要下游客戶(均超50%)。公司解釋稱,這主要源于應用領域差異及國產化進程不同步,但該說法未能完全消除市場疑慮。現金流方面,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凈額驟降93.24%至391.3萬元,與同期營收增長形成鮮明反差,公司將其歸因于戰略性備貨導致的存貨增加。
應收賬款的異常增長進一步加劇了流動性壓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應收賬款余額達1.29億元,較2024年全年增長12%,期后回款比例僅35.90%,占營業收入比重從2024年的27.93%飆升至54.25%。這種"營收增長、回款滯后"的矛盾現象,引發市場對公司資金鏈安全性的擔憂。
在技術創新維度,優訊股份的研發投入強度明顯落后于行業。2022-2025年上半年,其研發費用率從21.14%持續降至15.81%,同期同業平均水平維持在30%左右。公司雖將差距歸因于裕太微等企業的特殊投入,但剔除該因素后,其研發強度仍低于Macom、盛科通信等主要競爭對手。招股書明確警示,若不能及時跟進技術迭代,可能面臨產品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控制權架構的分散性構成另一重隱患。目前,創始人柯炳粦及其子柯騰隆通過直接持股和三個員工持股平臺,合計控制27.13%的股份。但上市后表決權比例將稀釋至20.35%,存在控制權變更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這對實際控制人均無芯片研發背景——柯炳粦曾任廈門大學法律系講師及商業系統高管,柯騰隆則有澳大利亞投資公司任職經歷,2014年才加入公司。這種技術管理層的"非典型"配置,在芯片行業引發特別關注。
隨著上市審核日期的臨近,優訊股份需要向監管機構和市場證明:其有能力扭轉毛利率下滑趨勢、提升研發投入強度,并確保控制權穩定性。這些問題的解決成效,將直接決定這家光通信芯片企業能否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