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服務提速、政務辦理智能化、傳統產業完成數字化轉型,這些改變的背后,都離不開新疆綠色算力構筑的數字底座。這片土地正憑借獨特的資源稟賦,打造出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算力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能源供給領域,新疆構建起"風光互補"的清潔能源矩陣。廣袤戈壁上,成千上萬臺風力發電機與光伏板陣列晝夜運轉,將自然饋贈轉化為充沛電能。得益于極低的電價成本,這里的數據中心每度電支出較內地降低約40%,使大規模算力集群的運營成本顯著優于其他地區,形成"算得便宜、算得高效"的獨特優勢。
氣候條件為算力基礎設施提供了天然保障。年均氣溫低于10℃的涼爽環境,配合干燥少雨的空氣特性,構建起理想的散熱系統。無需依賴高能耗的機械制冷設備,僅通過自然通風即可實現服務器集群的穩定運行,這種"綠色散熱"模式使整體能耗降低30%以上,顯著提升算力輸出的環保效益。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節點,新疆的區位優勢正轉化為算力經濟的戰略支點。通過跨境光纜與中亞五國實現數據直連,建成覆蓋歐亞大陸的算力調度網絡。這種"東數西算西聯"的布局,使新疆不僅能服務國內市場,更可面向中亞、西亞提供跨境算力服務,形成輻射四個方向的數字服務能力。
政策支持與產業集聚形成良性互動。自治區將數字產業列為戰略支柱產業,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等地規劃建設百萬平米級數據中心園區,給予用地、用電、稅收等全方位扶持。國內頭部企業紛紛布局,形成從芯片制造到數據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已有23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項目落地,算力規模三年內將突破50EFLOPS。
這種由清潔能源、氣候條件、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構成的復合型競爭力,正在重塑中國算力版圖。當其他地區還在平衡能耗與成本時,新疆已憑借"零碳算力"的獨特定位,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為全球用戶提供可持續的綠色算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