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A股市場開啟“924行情”以來,滬深指數在一年內完成了顯著跨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16日,上證指數累計漲幅達40.49%,創業板指與科創50指數分別實現101.7%和111.19%的漲幅,硬科技板塊成為本輪行情的核心驅動力。
市場走勢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征。首輪上漲發生在202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期間,指數在兩周內攀升近千點,白馬股與藍籌股集體發力推動普漲格局。此階段市場估值處于歷史低位,政策面與資金面的雙重改善形成合力,疊加美聯儲啟動50個基點降息周期帶來的流動性利好,促成估值快速修復。
第二輪行情自2025年4月初啟動,科技股接棒成為主導力量。在3040點至3899點的近900點漲幅中,AI、半導體等硬科技領域表現突出。值得關注的是,市場資金面雖較前期顯著改善,但增量資金入市意愿仍顯不足,2025年僅出現四次單日成交額超3萬億元,且未突破2024年峰值,導致結構性分化加劇。
外部市場波動對A股產生傳導效應。以英偉達為代表的海外科技股行情,直接帶動國內“寒王”“易中天”等概念股走強。但隨著英偉達股價進入滯漲階段,A股科技板塊內部開始出現明顯分化,部分標的漲幅收窄,而傳統白馬股持續跑輸指數,凸顯4000余只個股構成的龐大市場中,資金難以支撐全面上漲。
市場格局的演變深刻影響投資者收益。統計顯示,多數投資者盈利集中于首輪普漲階段,僅少數具備熱點捕捉能力的專業人士在科技股主導的第二階段獲利。這種結構性特征在“寒王”取代貴州茅臺成為新股王時達到高潮,歷史上多次挑戰茅臺地位的個股最終均被反超,部分標的股價已不足歷史高點的五分之一。
當前指數距4000點整數關口僅剩不足200點空間。在美聯儲持續降息的背景下,若國內政策環境保持穩定,市場存在突破可能。但分析人士指出,在資金面增量有限的情況下,結構性行情仍將是主流,普通投資者跑贏指數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指數基金等被動投資工具或成為更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