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還在為陽澄湖大閘蟹一蟹難求而奔波時,叮咚買菜已悄然將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的雪域蟹和黃河口鹽堿地養殖的“北方蟹”送上了全國餐桌。這家生鮮平臺正通過重構供應鏈邏輯、建立嚴苛品控體系、重塑產業合作關系,重新定義“好商品”的價值標準——不是簡單搬運商品,而是從源頭挖掘稀缺資源,用標準化改造提升產業能力,最終讓消費者吃上更安全、更優質的食材。
在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的景明水產養殖基地,叮咚買菜水產事業部總監雷鳴蹲在蟹塘邊,仔細檢查剛出水的大閘蟹:蟹殼青中透亮,肚皮潔白如玉。這片曾被視為“非主流”的北方產區,如今通過叮咚買菜的供應鏈改造,成為華東市場炙手可熱的“新寵”。“去年我們首次將黃河口大閘蟹引入上海、杭州市場,復購率超出預期。”雷鳴透露,傳統華東產區因氣候變暖導致成熟期延遲,而北方蟹恰好填補了9月上旬的市場空檔,解決了行業“斷檔期”痛點。
這種“逆勢布局”的底氣,源于叮咚買菜2025年推出的“4G戰略”——將“好商品”置于用戶、心智、服務三大維度核心。在平臺看來,“好商品”不僅是質量達標,更要具備差異化競爭力:或是獨特產地的稀缺性,或是工藝創新的突破性,或是能引發情感共鳴的附加值。為此,團隊走遍全國尋找“120分商品”:在青海湖,開發團隊頂著零下溫度鑿冰捕蟹,最終打通高海拔供應鏈;在云貴高原,日配團隊將地方小吃轉化為標準化商品,推出云南小鍋米線、貴州花溪牛肉粉等爆款。
構建差異化商品矩陣的同時,叮咚買菜正通過“6M標準體系”重塑品控邏輯。這六個維度包括:更好吃、更健康、更安全、更方便、更有趣、更有品價比。每個維度都對應量化指標——例如“更安全”要求貝類吐沙率從行業平均85%提升至98%,為此團隊聯合高校專家研發生態模擬設備;“更有品價比”則強調在品質基礎上優化成本,而非簡單壓價。支撐這一體系的是內部“食品研究院”:30名感官評測員從外觀、氣味、口感進行盲測,任何一項不達標即否決新品。
溯源系統的建立進一步強化了信任基礎。在景明水產基地,每個蟹塘的投喂記錄、水質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至叮咚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從塘口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雖然增加了產地工作量,但換來的是消費者100%的安全感。”雷鳴強調。這種透明度也倒逼產業升級:景明水產為達標投入2000萬元改造池塘,引入HACCP、ISO9001認證體系,帶動牛蛙、黃鱔等品類實現無抗養殖標準化。
產業關系的重構更具顛覆性。傳統采購模式下,平臺與產地的對話常圍繞“今天要多少貨、多少錢”展開;而叮咚買菜通過穩定訂單換取穩定品質,與合作伙伴共享市場紅利。以黃河口大閘蟹為例,精準的養殖周期規劃使價格波動大幅降低,“無論行情如何,我們給消費者的價格始終平穩”。這種模式催生了“外溢效應”:景明水產從單一供貨方轉變為“區域尋寶人”,為平臺挖掘出蝦米、蝦皮等6款綠色認證商品,形成從單品到多品類的聯動發展。
中小產地的機遇隨之浮現。青藏高原蟹、蔣壩螺螄等原本局限于區域的小眾商品,通過叮咚的渠道走向全國。平臺嚴格控制SKU數量——水產類僅保留100余個精品,同一時期大閘蟹在售不超過8款,“寧可少而精,也不讓消費者選花眼”。這種策略背后是深度產業投入:與青海產區共同制定捕撈周期,與云貴供應商開發冷凍工藝,確保每一款商品都能代表“當下最好的選擇”。
從銷售端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叮咚買菜正在打破生鮮零售的“零和博弈”。當行業還在為3天還是5天搶早上市時,這家平臺已構建起覆蓋9個月消費周期的大閘蟹矩陣:5月洪澤湖“六月黃”打頭陣,9月青藏高原蟹與黃河口蟹接棒,下旬陽澄湖蟹登場,10月“五湖大將”系列收尾。這種長周期供應能力,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時令鮮味”的持續需求,更重新定義了生鮮行業的競爭維度——不是比誰更快,而是比誰更懂好商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