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售行業迎來新一輪門店調整潮。據第三方機構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超過80個知名品牌集中關閉門店,涉及奢侈品、快時尚、餐飲等多個領域。這場調整風暴不僅波及大眾消費品牌,更有多家高端品牌“首店”宣布撤場,引發市場對實體商業生態的深度關注。
在這場調整中,快時尚巨頭ZARA的收縮動作尤為突出。繼福州、貴陽、東莞等城市門店清零后,青島最后一家門店也于近期關閉。無印良品同期關閉北京三里屯、上海蘇州河等多家核心商圈門店,相關話題三度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珠寶品牌潘多拉更將中國市場關店計劃從50家增至100家,展現出行業調整的劇烈程度。
高端消費領域同樣經歷震蕩。LVMH集團旗下梵詩柯香中國首店、歐萊雅集團Aesop中國大陸首店相繼閉店,盒馬X會員店也在完成戰略探索后全面退出。這些具有標桿意義的門店撤離,標志著品牌經營策略的深度轉型。
經營壓力成為首要觸發因素。MUJI上海浦江歡樂頌店負責人透露,該店初期盈利良好,但受三里屯新店分流及商圈租金成本攀升影響,最終選擇閉店。類似情況在蘋果大連百年城店身上更為典型,該店關閉直接源于商場運營方資金鏈斷裂導致品牌集體撤離。
戰略調整驅動的閉店呈現差異化特征。盒馬放棄倉儲會員店模式后,將資源集中投向盒馬鮮生及NB業態,2025財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迅銷集團收縮GU品牌在華布局,Inditex集團關閉Oysho中國門店,均體現出集團資源再分配的戰略考量。
品牌升級需求催生新一輪門店迭代。ZARA南京新街口旗艦店以2500平方米面積打造全新消費場景,引入咖啡業態及數字化陳列。Gucci關閉多家奧萊門店,LV、Burberry等奢侈品牌撤離貴陽市場,均旨在強化稀缺性定位。周大福2025財年凈閉店896家,同步推進數字化門店改造,展現運營效率優化訴求。
閉店操作的藝術性日益受到重視。盒馬在關閉X會員店過程中,通過保留會員權益、聯動淘寶88VIP等舉措,實現用戶零流失。MUJI成都太古里店閉店期間,以“川流有息”主題圍擋打造文化打卡點,將歇業期轉化為品牌傳播期。喜茶老店關閉時推出經典飲品回歸、紀念禮品贈送等活動,強化用戶情感連接。
但行業調整中也不乏教訓。某快時尚品牌杭州門店閉店前,因價格標簽錯誤引發消費者質疑;另一品牌多地門店閉店時,現場標識缺失、員工信息滯后,導致清貨效率低下。這些案例暴露出閉店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資深零售分析師指出,當前閉店決策已從被動止損轉向主動優化。品牌通過關閉低效門店實現資源再配置,同時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這種調整不是衰退信號,而是企業適應消費分層、渠道重構的關鍵舉措。成功閉店需要兼顧庫存處理、客戶遷移、品牌資產保留等多重維度,考驗企業的綜合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