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宣布對部分SU7系列車型實施召回,原因是其L2級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特定極端場景下,可能存在對風險識別不足、預警或處置能力欠佳的問題。若駕駛員未能及時介入操作,可能增加碰撞風險。此次召回將通過OTA遠程升級技術免費為車主更新軟件,相關通知已通過短信和APP推送至用戶。
這一消息發布前,《IT時報》記者走訪上海嘉定區某大型二手車交易市場時發現,小米SU7系列車型的流通性已顯著下降。一位車商透露,當天上午剛拒絕了一輛僅行駛200公里的SU7 Ultra準新車,理由是“擔心砸在手里”。另一名車商則表示,今年初以27萬元收購的SU7,如今掛牌價27.68萬元仍無人問津,而消費者普遍反映價格偏高。
市場內,SU7 Ultra車型幾乎難覓蹤影,與去年“整排停放、一車難求”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一位車主稱,其半年前購入的SU7 Ultra已貶值10萬元,而車商的庫存壓力更為突出。據車商小趙介紹,他去年囤積的20余輛SU7中,仍有3輛未售出,其中一輛準新車的掛牌價僅比進價高出5000元,且“現在連問價的人都少了”。
新能源汽車二手市場的寒意,與新車交付量的提升密切相關。車商們普遍反映,SU7上市初期因產能不足導致的供需失衡,曾推高二手車價格甚至短暫超過新車價。但隨著產能釋放,價格泡沫迅速破裂,流通性大幅降低。一名90后消費者在現場表示,27萬元的二手SU7報價已接近入門級豪華燃油車,“配置均衡且無里程焦慮,更愿意選擇傳統燃油車”。
車商們的經營策略也隨之調整。小趙透露,部分同行已嘗試“以租代售”模式,但效果有限。更棘手的是,小米新車型YU7的上市進一步擠壓了SU7的市場空間。多名銷售人員證實,YU7推出后,SU7系列的銷量明顯下滑,消費者普遍持觀望態度,“等新款降價再入手”成為主流心理。
競爭加劇的同時,小米汽車也面臨口碑與服務的雙重挑戰。此前,因碳纖維機蓋設計問題引發的退車爭議,已讓部分消費者產生疑慮。而二手車權益的模糊性,更是成為阻礙交易的關鍵因素。記者從小米客服處獲悉,SU7 Ultra首任車主享有的5年免費技術保養、終身免費上門補胎等核心權益,均不隨車輛過戶轉移,僅動力電池等關鍵部件質保可延續。
“首任車主權益帶不走,質保又難界定責任。”一名現場看車的消費者直言,這降低了其購買二手小米汽車的意愿。車商們雖承諾“能質保”,但面對記者追問細節時,均無法提供明確依據。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冷淡氛圍。
橫向對比中,SU7系列的保值率仍優于多數新能源汽車。數據顯示,2024年純電動車一年期保值率僅為54.3%,而SU7達到88.91%。但此次召回事件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車商們擔憂,若口碑持續受損,SU7的保值優勢可能迅速消退。
在30萬元價格段,特斯拉Model 3改款降價、鴻蒙智行問界M8等車型的貼身競爭,已讓小米汽車面臨嚴峻考驗。而內部新老車型的迭代,更讓SU7系列陷入“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困境。車商小趙坦言:“YU7一上市,SU7的二手價肯定還得跌,現在只能熬著看市場怎么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