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hone 17系列正式發售當日,南京西路Apple靜安店門前上演了一場價格博弈戰。盡管新品預售階段便因全新外觀設計、標準版首次搭載高刷新率屏幕及40W快充技術引發搶購熱潮,但實際發售現場卻呈現出與往年截然不同的景象——黃牛收購價在首小時內經歷三次跳水,最終部分機型溢價幅度縮水至200元。
清晨7點58分,隨著店員帶領排隊人群齊聲倒數,玻璃門開啟的瞬間,首批消費者涌入店內。而在門外,二十余名黃牛已提前兩小時到場,手持計算器與手機不斷刷新行情。六點半便在朋友圈發布回收信息的王姓黃牛透露:"今年只收Pro Max的橙色和銀色版本,標準版直接放棄。"他展示的報價單顯示,8點整時該機型溢價400元,但特別強調需在中午前轉手,"去年收iPhone 16藍色版虧了,今年絕對不碰冷門色"。
這種謹慎態度源于市場供需關系的根本轉變。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官網預訂需等待3-4周,線下自提名額在開售10分鐘內即告罄,但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通過百億補貼將Pro Max價格壓至8999元,較官方價直降1000元。有消費者現場展示訂單截圖,256GB版本疊加優惠券后僅需4999元,這個價格甚至低于部分安卓旗艦機型。
價格崩盤速度超出黃牛預期。8點20分,當首位消費者持橙色Pro Max詢價時,收購價尚為400元,但五分鐘后黃牛接完兩通電話便主動降至300元。"現在每臺就賺五六十塊,價格每分鐘都在變。"操著外地口音的黃牛邊說邊擦拭額頭的汗水。這種波動直接導致交易策略調整——8點30分已有消費者放棄黃牛,轉而以500元溢價將512GB版本賣給急需換機的顧客。
到8點40分,黃牛群體出現明顯分化。部分人開始拒收Pro系列,僅接受客戶預定后才幫忙找貨;另一些人則將收購價壓至200元,這個數字較開售時已縮水一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店內等待提貨的隊伍仍排至商場三層,工作人員不斷安撫顧客:"現場預訂最快也要10月底到貨,建議先加入購物車嘗試自提。"
這場價格博弈的背后,是蘋果供應鏈效率提升與消費環境變化的雙重作用。國家補貼政策疊加電商平臺競爭,使得往年"發售即期貨"的現象成為歷史。當首批消費者還在研究新機功能時,黃牛們已默默收拾設備離場,只留下地面上零星的包裝盒碎片見證這場短暫的價格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