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王剛教授團隊近日在水下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發的敏捷型水下機器人“海龜”成功實現近海底環境觀測厘米級精度,并憑借靈活的機動性能打破傳統設備的技術局限。該成果已通過科技領域權威媒體報道,引發學界與產業界廣泛關注。
針對傳統水下機器人存在的沉積物擾動問題,研究團隊通過優化推進器布局設計,使“海龜”在航行過程中對海底沉積物的干擾降低90%。其獨特的推進系統可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幾乎不產生可見漣漪,為海洋生態研究提供了更精準的觀測條件。在感知技術方面,團隊創新提出“三點慣性測量感知方法”,通過多傳感器協同工作,將數據噪聲減少76.2%,響應速度提升1.1倍,傾角控制穩定性提高7.16倍,有效解決了貼底航行時的觸底風險。
為突破復雜海底地形的機動瓶頸,研究團隊在跟蹤算法中引入姿態約束機制,使“海龜”具備360度全向運動能力。該技術不僅讓機器人能夠靈活穿梭于珊瑚礁等精細海洋環境,還拓展了其在深海資源勘探、水下救援及生物樣本采集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實驗數據顯示,優化后的運動控制算法使機器人在狹窄空間內的轉向效率提升40%,定位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
據哈爾濱工程大學官網公開資料顯示,王剛教授作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帶頭人,長期致力于水下機器人與環境適配技術研究。其團隊在兩棲環境顆粒介質接觸力學、水下復合推進理論及柔性驅動器件開發等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相關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作為IEEE高級會員及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王剛教授的研究為智能海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