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9日,隨著一聲轟鳴,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正式踏上小行星探測與采樣返回的征程。此次任務中,天問二號將肩負起兩大核心使命:一是對地球“準衛星”小行星2016HO3進行深入探測、精準取樣并攜帶樣本返回地球;二是后續對主帶彗星311P展開科學探測。整個任務過程復雜,共包含13個飛行階段,探測器預計將飛行至距離地球約1.5億至5億公里的深空區域。
為何選擇這兩顆小天體作為探測目標?這背后有著深刻的科學考量。小行星2016HO3堪稱地球的“親密伙伴”,它穩定運行于地球軌道附近,公轉周期與地球極為接近。科學家們通過前期研究推測,這顆小行星極有可能保存著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對于揭示太陽系早期物質組成、形成過程以及演化歷史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而且,其軌道相對穩定,經過精心設計的軌道方案,探測器僅需消耗相對較低的能量就能抵達,這為后續順利開展對主帶彗星311P的探測任務提供了可行保障。
主帶彗星311P則是一顆充滿神秘色彩的小天體,它游弋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獨特之處在于同時兼具傳統彗星的物質構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軌道特征。對這顆主帶彗星進行探測,有望極大地推動人類對小天體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的深入探索。
面對此次充滿挑戰的任務,天問二號采用了“邊飛邊探邊決策”的創新實施策略。考慮到小行星2016HO3特性存在不確定性,為最大程度獲取小行星樣品,科研團隊為天問二號設計了觸碰、懸停、附著3種各具特色的采樣模式。同時,探測器上搭載了11臺先進的科學載荷,這些“科學之眼”將對目標天體的地形地貌、內部結構、物質組成,以及可能存在的噴發物等方面展開全方位探測和深入研究,為人類拓展對宇宙的認知邊界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
按照既定計劃,在順利完成小行星采樣任務后,天問二號返回艙預計將于2027年底返回地球并完成回收。隨后,主探測器將繼續踏上征程,按照預定路線前往主帶彗星311P,開啟后續的科學探測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