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與宏觀經濟數據呈現出明顯背離態勢。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放緩至5.2%,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僅增長0.5%,PPI同比下跌2.9%,CPI同比下降0.4%,通縮壓力持續顯現。企業盈利方面,全A及全A非金融板塊中報凈利潤累計同比分別僅為2.42%和0.98%,較一季度增速明顯放緩。然而,與疲軟的經濟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市場在8月加速上行,上證綜指全月大漲7.97%,創下近11個月最佳月線表現,成功站上3800點,滬深兩市日成交總額多次突破3萬億元,港股市場同步走強,恒生指數實現月線四連陽,站穩25000點。
從全球市場對比來看,盡管歐美股市表現不俗,但A+H股年初以來表現依然優于美、歐、日等主要市場。上證綜指年內漲幅達13.6%,恒生指數漲幅達31.67%,而標普500、Stoxx50和日經225的漲幅分別為11.47%、10.71%和12.22%。這種“股強經弱”的現象引發市場熱議,不少觀點認為這輪行情是“水?!?,但深入分析發現,股市上漲背后存在堅實的產業邏輯和業績支撐。
今年A股行情呈現顯著的結構性分化特征。從寬基指數看,創業板指、科創50年內漲幅分別達44.56%和39.58%,滬深300年內漲幅14.3%,而中證紅利年初以來下跌2.82%。行業方面,通信和有色表現最為亮眼,年內漲幅分別達63.03%和49.27%,而煤炭、食品飲料和石油石化等行業則普遍承壓。主題指數中,光模塊、覆銅板和玻璃纖維三大方向領漲,概念板塊以創新藥、國證算力和創業制造表現突出。
科技板塊成為本輪行情的核心驅動力。以算力為代表的少數科技龍頭貢獻了科技類指數漲幅的一半。在滬深300指數年內14.3%的漲幅中,新易盛、中際旭創等四大權重股合計貢獻140點,前15只個股貢獻近一半漲幅??苿?0指數年內39.6%的漲幅中,中芯國際等三只個股就貢獻了205點。這種高度聚集化的行情特征與美股“七巨頭”現象類似,顯示出資金對科技龍頭的強烈偏好。
科技股上漲背后是堅實的產業邏輯和業績支撐。隨著AI浪潮持續演繹,海內外科技巨頭紛紛加大算力資本開支。北美四大云廠商2024年資本開支達2283.43億美元,同比上漲54.85%。全球算力規模擴張背景下,算力芯片巨頭英偉達成為AI時代“賣鏟人”,股價和業績持續向上突破。A股算力科技企業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在光模塊、PCB等細分領域深度綁定海外算力巨頭。今年上半年,以“易中天”為代表的光模塊企業歸母凈利累計同比增速達128%,業績持續驗證產業邏輯。
回顧歷史,基本面的改善會逐漸擴散。在2012-2015年牛市中,科技板塊受益于移動互聯網浪潮,基本面率先回升,計算機歸母凈利增速從2013年一季度的3%升至2016年一季度的175%。2019-2021年牛市中,科技產業鏈尤其是硬件端盈利回升明顯,電子凈利增速自2019年一季度的-13%回升至2020年三季度的28%。此后在穩增長政策發力下,順周期板塊盈利逐漸修復,新能源產業也迎來爆發期。
從股價表現看,牛市中期價值類行業存在階段性補漲機會。在2012-2015年牛市中,科技行業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領漲,隨后金融地產在2014年9月至12月期間補漲,漲幅達78%。在2019-2021年牛市中,消費和科技在2020年2月至7月領漲,隨后周期指數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補漲,漲幅達20%。這種階段性風格再平衡的特征在本輪行情中也可能出現。
當前科技大趨勢不變,但風格可能階段性再平衡。本輪行情始于宏觀政策導向轉向抗通縮,中長期看促轉型仍是關鍵,疊加AI浪潮引領下科技產業周期向上,科技依然是行情主線。不過,自2025年4月以來科技板塊漲幅已較為顯著,借鑒歷史經驗,牛市中期價值板塊或存在補漲機會。具體而言,地產板塊因政策決心強大、樓市基本面積極變化,存在重估潛力;白酒等消費板塊因估值低、股息率高,性價比凸顯;券商板塊因股市行情回暖、成交放量,未來利潤增速有望進一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