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 2025機甲大師超級對抗賽全國總決賽近日在深圳收官。上海交通大學云漢交龍戰隊以絕對優勢衛冕冠軍,成為該賽事歷史上首支斬獲四座總冠軍獎杯的戰隊。這支由南外校友姜寶歆、曹樂晨、關懷、陳靜怡、楊博文、郝尚誠等青年才俊組成的團隊,用創新科技與團隊協作書寫了機器人競技的新篇章。
作為融合機器視覺、嵌入式系統、機械控制等多學科技術的射擊對抗類賽事,RoboMaster 2025賽季通過增設二級臺階、狹窄隧道等復雜地形,對參賽機器人的地形適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戰隊需突破跌倒自主復位、負載提升等關鍵技術,推動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戰應用。賽場上,交龍戰隊將前沿科技轉化為戰術優勢,在激烈對抗中展現出卓越的工程實踐能力。
戰隊成員姜寶歆將競賽體驗形容為"從理論到現實的跨越":"每個成熟部件都經歷無數次需求分析、理論推演和實驗迭代。這種在實踐中不斷試錯的過程,讓我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價值。"楊博文則對比了虛擬競賽與現實工程的差異:"這里的算法必須應對真實環境的不確定性,這種從0到1的突破教會我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平衡點。"
在技術攻堅方面,郝尚誠對算法應用有了全新認知:"賽場上,快速決策的算法比完美但遲緩的算法更具價值。這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模式,是競賽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負責機器人感知系統的關懷分享道:"當親手編寫的代碼引導機器人在對抗中精準行動時,那種將智慧轉化為現實的成就感難以言表。"
作為戰隊運營者,陳靜怡見證了技術背后的艱辛:"賽場上的幾分鐘輝煌,源自無數個日夜的細節打磨。從機械結構到控制算法,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這種對工程實踐的深刻理解,源于成員們在南外求學時打下的基礎。
回顧母校生活,團隊成員不約而同提到南外對自身成長的關鍵影響。姜寶歆至今記得機器人社團的實踐課:"親手加工零部件制作機器人的過程,點燃了我對工程技術的熱情。"楊博文認為信息學競賽經歷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當年在機房為算法絞盡腦汁的日子,與現在實驗室攻關的場景一脈相承。"
郝尚誠特別強調南外項目化學習帶來的思維轉變:"沒有死記硬背,而是帶著真實問題去學習。這種訓練讓我后來能快速掌握新語言,將復雜算法應用于實際挑戰。"關懷則將信息競賽的邏輯訓練視為構建算法模型的基石,而機器人賽事經歷則在他心中種下了技術熱愛的種子。
陳靜怡的團隊協作經驗同樣源自南外培養:"作為運營者,我需要調動成員熱情,將不同專長的個體凝聚成整體。母校培養的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成為我傳播戰隊文化的重要支撐。"這支冠軍戰隊的成長軌跡,印證了基礎教育階段創新培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