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空中,一顆顆以人名、地名或事件命名的小行星,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與敬意。這些閃耀的名字背后,有著嚴格的國際規則與漫長的確認過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介紹,小行星的命名需經過發現者提名、國際組織審核,最終獲得全球公認。
小行星的發現始于臨時編號。國際小行星中心會根據發現時間,將一年劃分為24個半月段,以字母和數字組合標注。例如編號“2025A1”中,“2025”代表年份,“A”對應1月上半月,“1”表示該時段全球首個新發現天體。這一編號如同“臨時身份證”,因為初次觀測的星體可能是多年前已被記錄的“老朋友”,需通過后續觀測確認。
要獲得“正式身份證”,小行星需經歷精確軌道測定。當太陽、地球與小行星排成近似直線時,星體亮度達到峰值,這一位置被稱為“沖”。科研人員需在4次“沖”的觀測中捕捉其軌跡,計算高精度軌道參數。滿足條件后,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會賦予永久編號,目前編號已排至數十萬。
獲得永久編號后,小行星方可進入命名環節。這一過程往往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早期命名多取材神話人物,如人類發現的首顆小行星“塞雷斯”;后期逐漸轉向現實,以科學家、地點或重大事件為名,例如“張衡星”“北京星”“北京奧運星”。命名規則嚴格:名稱不超過16個字符,需可發音且無攻擊性。
小行星命名被視為全球認可的榮譽。趙海斌提到,通過提名小行星,既能展示國家形象,也可彰顯科技實力。紫金山天文臺首任臺長張鈺哲曾將中國首顆自主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20世紀70年代以來,郭守敬、祖沖之、錢學森等古今科學家的名字被刻上星空,北京奧運、“嫦娥”探月等里程碑事件也獲此殊榮。這些閃耀的名字,正成為一代代青年追逐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