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每一顆小行星都可能承載著獨特的名字,這些名字背后,是嚴謹的發現與命名流程。許多人不禁好奇:小行星究竟是如何獲得專屬名稱的?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介紹,小行星的命名權掌握在發現者手中,但需經過國際組織的嚴格審核才能最終確立。2008年,上海一名中學生因環保農藥研究獲得國際認可,便成為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幸運者,這正體現了小行星命名的開放性——它并非僅限于天文學家,而是對人類貢獻的普遍致敬。
新發現的小行星最初會獲得一個“臨時身份證”。國際小行星中心以發現時間為序,將一年劃分為24個半月段,生成如“2025A1”的編號。其中,“2025”代表年份,“A”對應1月上半月,“1”則是該時段全球首個新發現的小行星。這一編號并非永久,因為后續觀測可能證實它實為多年前已被記錄的“老面孔”。
若想獲得“正式身份”,小行星需經歷更精密的軌道測定。當太陽、地球與小行星排成近似直線時(即“沖”位),小行星亮度達到峰值,最易被觀測。通常需在4次“沖”位觀測中,精確計算其軌道參數。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確認后,會賦予一個數字編號,目前編號已突破幾十萬。
獲得永久編號后,小行星方可進入命名環節。這一過程往往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早期命名多源于神話人物,如首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塞雷斯”;后期則更多紀念特定人物、地點或事件,例如“張衡星”“北京星”“北京奧運星”。命名規則嚴格:名稱不得超過16個字符,須可發音且不包含攻擊性詞匯。
“小行星命名是國際公認的榮譽。”趙海斌指出,通過提名命名,既能展現中國科技實力,也可傳遞文化形象。紫金山天文臺首任臺長張鈺哲曾將中國首顆自主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20世紀70年代以來,郭守敬、張衡、祖沖之等古代科學家,以及錢學森、鐘南山等現代楷模的名字被鐫刻于星空;北京奧運、“嫦娥”探月等重大事件也通過小行星命名永載史冊。這些閃耀天際的名稱,正激勵著一代代青年追尋科學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