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群體對金融保險服務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征。如何讓金融服務更"適老",既考驗保險機構的社會責任,也關乎億萬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指數。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1628.SH,2628.HK)通過持續創新,構建起覆蓋線上線下、貫穿服務全流程的適老化服務體系,為老年群體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在服務渠道優化方面,中國人壽以"雙線融合"破解老年群體使用難題。線下服務網絡中,全國客戶服務中心均設置老年客戶專屬通道,提供"一對一"陪同辦理、優先叫號等貼心服務。重慶分公司曾為86歲獨居老人張大爺提供上門理賠服務,工作人員攜帶便攜設備,在老人家中完成資料核驗與保險金發放,讓"足不出戶辦業務"成為現實。線上平臺則通過技術改造降低使用門檻,其"長輩版"APP采用大字體、簡流程設計,核心功能如保單查詢、理賠申請等步驟從5步壓縮至2步,同時增加語音導航、一鍵呼叫客服等輔助功能,幫助老年客戶跨越"數字鴻溝"。
針對老年群體金融風險防范能力較弱的特點,公司構建起"教育+干預"雙維防護體系。全國分支機構開設的"長者金融課堂"采用場景化教學,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江蘇分公司編制的《保險知識漫畫手冊》用"買菜被忽悠買理財"等案例解析詐騙套路,單期發放量超10萬份。更關鍵的是將風險識別嵌入服務流程,安徽分公司柜員李敏在辦理業務時,發現客戶解大爺遭遇"全額退保"黑產誘導,通過展示監管部門通報的典型案例,成功勸阻其退保決定,避免每年超2萬元的保障損失。河南分公司則攔截一起"高息養老項目"投資風險,為王阿姨守住30萬元養老積蓄。
服務創新背后是精準的需求洞察。調研顯示,62%的老年客戶希望簡化線上操作,48%擔憂金融詐騙。對此,中國人壽建立老年客戶服務專項小組,每月收集一線反饋優化服務。在浙江,針對老年群體記不住保單號的問題,推出"人臉識別+身份證"雙認證快捷登錄;在四川,為聽力障礙老人配備手語服務專員,通過視頻連線實現無障礙溝通。這些細節改進,讓金融服務更有溫度。
從柜面到云端,從知識普及到風險攔截,中國人壽的適老化實踐正在重塑保險服務標準。數據顯示,其老年客戶滿意度連續三年提升,2024年適老服務投訴量同比下降41%。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不僅守護著老年群體的"錢袋子",更在老齡化社會進程中,書寫著保險業的社會責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