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銀行核心管理層近期完成了一輪快速增持。9月16日晚間,該行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15日,包括董事長崔慶軍在內的12位高管已提前完成自愿增持計劃。這一計劃原定于2025年9月8日至12月31日期間實施,但實際僅用6個交易日便超額完成,增持金額較下限高出18.1%。
根據披露,12位高管每人增持5萬股,合計60萬股,人均投入約41.5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除高管外,該行其他管理人員及近親屬也同步參與跟投,累計買入167萬股,遠超高管增持規模。這一現象被市場解讀為管理層對公司發展的強烈信心。
然而,股價表現并未與增持行為形成共振。9月8日收盤價為8.14元/股,至9月17日僅微跌至8.11元/股。類似情況在2024年11月也曾出現:當時12名高管在12天內超額28.9%完成增持,家屬及中層管理人員則購入150.57萬股,但股價同樣未現明顯波動。
董事長崔慶軍的持股情況尤為引人關注。自2023年2月任職以來,其累計購入15萬股,投入約120萬元,占其兩年稅前薪酬(248.83萬元)的近半數。若考慮稅收因素,其實際支出可能超過薪酬的一半,展現出對公司的長期承諾。
這種“真金白銀”的增持行為并非蘇州銀行獨有。今年7月,上海銀行新任董事長顧建忠帶領部分董監高從二級市場購入460萬至470萬元股票,其中顧建忠個人買入10萬股,耗資超100萬元。而其5月當選后,按前任董事長年薪推算,兩個月薪酬扣除個稅后不足20萬元,意味著此次增持需“倒貼”80余萬元。
顧建忠與崔慶軍均為70后,且均有上海銀行長期任職經歷。盡管兩人增持力度相當,但市場反應存在差異:自顧建忠就任以來,上海銀行股價累計下跌約15%,市值管理效果弱于蘇州銀行。
業內人士指出,高管增持雖能傳遞積極信號,但單一手段難以持續提振股價。投資者更關注銀行基本面改善、資產質量優化及長期盈利能力提升。未來,兩家銀行需在風險控制、業務創新及投資者關系管理等方面綜合發力,才能真正增強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