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官方公眾號“工信微報”近日發布科普文章,系統闡釋了“駕駛自動化”的定義與分級標準。文章指出,駕駛自動化是指車輛通過技術手段協助或替代人類完成駕駛任務,涵蓋從風險預警到完全自動駕駛的廣泛場景,包括自動緊急制動(AEB)、輔助跟車、自動換道等功能。為規范行業發展,國家標準將駕駛自動化劃分為L0至L5共六個等級,核心區分依據包括系統執行動態任務的能力、人機角色分配以及運行范圍限制。
根據分級體系,L0級為應急輔助,系統僅能探測環境或人員狀態并發出提示,或在緊急情況下短暫控制車輛方向或速度,典型功能包括車道偏離預警(LDW)、自動緊急制動(AEB)等。L1級為部分駕駛輔助,系統可在特定條件下提供橫向或縱向單一方向的持續控制,如車道居中(LCC)或自適應巡航(ACC),但駕駛人需全程監控環境并隨時接管。L2級升級為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可同時控制橫向和縱向運動,例如撥桿換道輔助,但駕駛人仍需保持注意力。
L3級邁入有條件自動駕駛階段,系統在特定場景下可執行全部駕駛任務,允許用戶暫時脫離駕駛操作,但仍需具備接管能力以應對突發狀況。L4級為高度自動駕駛,系統無需用戶干預即可完成駕駛,并能在必要時自動進入安全狀態,根據設計可分為無人工駕駛裝置(用戶僅為乘客)或配備人工駕駛裝置(用戶可選擇性接管)兩種模式。L5級為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在任何可行駛條件下均可自主駕駛,不受場景限制,其應急處理能力甚至超越人類駕駛員。
分級標準對消費者和企業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消費者可通過等級標識清晰了解車輛自動化程度,避免被“智能駕駛”“L2+”等模糊術語誤導;企業則可依據統一標準開展研發與宣傳,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文章特別強調,即使車輛配備駕駛輔助功能,駕駛人仍需全程保持專注,雙手不得脫離方向盤,且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