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舞臺上,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正在上演。當觀眾駐足于《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沉浸式展區時,千年運河的潺潺水聲與歷史回響仿佛在耳畔交織。由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與現代快報聯合打造的數字化展項,以創新技術將135米長卷中的5000余個人物與場景"喚醒",讓觀眾僅需數分鐘便可縱覽這條世界最長人工運河的2500年滄桑巨變。
這件國家一級文物凝聚著運河沿線八省十五位藝術家的智慧結晶。長卷由丁帆作序、楊志純題跋,夏堅勇、葉兆言等文學大家撰寫各篇章文字,孫曉云以書法呈現全部文本,趙彥國精心治印。詩書畫印在絹帛上渾然一體,既描繪了隋唐大運河開鑿時的夯土聲聲,也展現了新時代運河生態保護的盎然生機。通過毫米級精度掃描與AI圖像算法處理,數字化團隊完整保留了文物材質紋理,讓千年墨色在數字空間中重現光彩。
在沉浸式展區,動態長卷將歷史場景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聽體驗。觀眾能聽見邗溝開鑿時工匠的號子聲與汴京街市的喧鬧叫賣,看見通州燃燈塔的飛雪、窯灣碼頭的荷香、江南春日的桃花與秋日通紅的柿子。當北京段的雪花與揚州段的桃花在同一時空綻放,時空的界限在數字技術中悄然消融。這種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使該展項在匯聚全球近百家機構的精品展覽中脫穎而出。
本屆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期間,運河主題成為技術展示的熱點。多個參展項目將運河文化與增強現實、三維建模等前沿科技相結合,創造出虛實交融的文化體驗空間。當2500歲的運河遇見數字時代的創新表達,這條流淌著中華文明血脈的水道,正在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