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隨著一聲清脆的鐘響,禾賽科技正式登陸香港交易所,成為激光雷達領域首家實現“美股+H股”雙重上市的企業。上市首日,其股價收于234港元,市值達到358億港元。此次IPO共募集資金41.60億港元,其中基石投資者認購1.48億美元,公開發售部分更是獲得168.65倍超額認購,市場熱度可見一斑。
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部件,激光雷達被譽為車輛的“眼睛”,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盡管市場需求持續增長,行業盈利狀況卻不容樂觀。以禾賽科技為例,盡管2024年實現全年盈利,但2025年一季度仍虧損1750萬元,直至二季度才恢復盈利。另一家頭部企業速騰聚創2025年上半年虧損額達1.5億元。這種技術價值與盈利能力的不匹配,引發了業界對行業發展的深度思考。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中國企業已占據絕對優勢。Yole Group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占據全球激光雷達市場95%的份額,形成禾賽科技、速騰聚創、華為、圖達通“四巨頭”并立的局面。曾經的市場領導者Velodyne被收購,Quanergy退市,海外企業的話語權逐漸喪失。這種轉變既源于中國企業的技術突破,也歸功于其成本控制能力。
市場擴張帶來的價格壓力成為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2025年國內激光雷達裝機量預計突破250萬顆,但平均售價已從2022年的8000-10000元大幅降至2000-3000元。這種“量增價跌”的現象,折射出行業在汽車市場的困境。車企為應對新能源汽車競爭,不斷壓縮供應鏈成本,激光雷達企業被迫卷入價格戰。某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指出,激光雷達已從高端車型專屬變為平價車標配,市場下沉擴大了需求規模,卻也加劇了價格競爭。
技術路線趨同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的議價能力。目前全球具備前裝量產車規級主視激光雷達能力的企業僅約8家,主流玩家集中在四家中國企業。隨著半固態激光雷達成為ADAS量產方案的主流選擇,產品性能差異逐漸縮小。某汽車供應商透露,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價格因素占比超過60%,這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降價維持市場份額。
面對汽車市場的盈利困境,激光雷達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機器人領域。2025年上半年,禾賽科技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達9.83萬,同比增長7倍,占總出貨量的17.9%;速騰聚創機器人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28.2%。這種轉型初見成效,機器人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
機器人市場對激光雷達的需求具有獨特性。與車載應用需要長距離探測不同,機器人更注重10-50米范圍內的精確感知。某機器人企業技術負責人解釋,激光雷達能提供穩定的三維環境信息,不受光線變化影響,這對需要24小時運行的機器人至關重要。目前頭部機器人廠商的激光雷達搭載率普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商業模式創新為激光雷達企業開辟了新路徑。在汽車市場,企業主要提供標準化硬件產品;而在機器人領域,客戶需要包括硬件調試、算法優化在內的完整解決方案。這種轉變使企業能夠通過軟件服務提升附加值。速騰聚創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從13.6%提升至25.9%,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機器人等高價值業務的增長。
盡管機器人市場展現出良好前景,但挑戰依然存在。一方面,華為、圖達通等企業可能切入該領域,加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從硬件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需要企業在技術、市場、生態等多個維度建立新能力。某投資人指出,能夠率先構建技術壁壘和生態體系的企業,才更有可能突破盈利困境。當前,機器人市場的碎片化特征為企業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機會,但如何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仍是行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