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訂單風暴”。9月初,星塵智能與仙工智能簽訂千臺級工業機器人采購協議,計劃在兩年內分階段部署于工業、倉儲和物流場景。這是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首筆突破千臺規模的商業訂單,標志著行業從技術驗證邁向規?;瘧玫年P鍵轉折。
僅隔兩天,優必選以2.5億元合同刷新全球紀錄。其主力產品WalkerS2系列機器人單價約30萬元,按此計算,800臺交付量雖不及星塵智能的規模,但金額創下新高。7月,該公司剛以9051萬元中標汽車行業設備采購項目,短短兩個月內連續斬獲大單,凸顯頭部企業在工業場景的領先地位。
數據揭示行業集中度:2025年上半年,國內公開的中標項目超83個,合同總額近3.3億元。其中,優必選、宇樹科技和智元機器人三家企業占據六成市場份額。宇樹科技以7次中標領跑行業,其產品覆蓋通用和工業場景;智元機器人則通過全產業鏈布局,聯合多家上市公司建立合作網絡,試圖突破量產瓶頸。
然而,訂單激增的表象下,行業仍面臨深層挑戰。技術路線的分歧尤為突出:具身合成數據領域存在“視頻合成+3D重建”與“端到端3D生成”兩條路徑。前者通過視頻生成和結構化建模構建語義模型,后者直接利用圖神經網絡生成空間數據。兩種路線在機器人驅動方式、控制算法和大模型耦合上均未形成共識,技術收斂信號尚未明確。
資本市場的克制反映行業理性。主流機構設定兩條紅線:單團隊人數不超過100人,單輪融資與團隊階段不匹配則不跟投。這種策略旨在將資源分散至多條技術路線,避免“押注式”投入導致資源枯竭。某知名投資人表示:“現在不是燒錢搶地盤的時候,而是要為不同路線保留試錯空間?!?/p>
訂單交付模式透露出謹慎態度。多數合同采用“小批量試水”策略,首期交付50至100臺,驗證效果后再擴大規模。采購方通過此模式降低風險,企業則借助真實場景優化技術。例如,星塵智能為仙工智能提供的機器人需解決“非規則場景搬運”難題,但其Demo演示的抓取能力尚未通過工業場景長期驗證。
量產難題遠超硬件組裝。沃爾沃汽車深度學習負責人劉斯坦指出,機器人落地需滿足兩大條件:足夠的智能水平和長期的可靠性。在造船廠等重工業場景,機器人需頻繁搬運鋼筋等重物,硬件耐用性面臨嚴苛考驗;餐廳場景中,機器人故障可能導致運營中斷,造成巨大損失。開普勒機器人雖能連續工作8小時,但長期運行后的關節勞損和夾具耐用性仍需驗證。
歷史教訓為行業敲響警鐘。達闥科技曾中標中國移動2.7億元項目,卻因資金鏈斷裂陷入停擺。2025年3月,其上海總部及多地分支機構出現欠薪裁員,被執行標的超2500萬元。松延動力估值從2億元飆升至12億元后,因商業化滯后遭投資方退出,陷入“融資—燒錢”循環。這些案例暴露資本“快進快出”與行業慢周期的錯配風險。
當前,企業更注重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的平衡。智元機器人通過收購材料企業、聯合制造伙伴構建產業鏈;宇樹科技則依賴資本運作加速技術落地。劉斯坦總結:“只有在具體場景中運行一段時間,機器人的缺陷才會顯現,硬件優化才能有的放矢?!?/p>
行業終局或許不在于訂單規?;蛉谫Y速度,而在于誰能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某機器人企業CTO直言:“我們需要的不是曇花一現的爆單,而是能通過場景磨合不斷進化技術,最終實現商業閉環的能力?!痹谶@場馬拉松中,耐心或許比速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