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期貨公司分類評價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并將于2025年9月12日起正式實施。此次修訂旨在完善期貨行業分類監管體系,通過優化評價標準、簡化流程、強化合規導向,推動期貨公司差異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新規的核心修訂圍繞三大原則展開:一是目標導向,通過精準反映期貨公司合規風控能力,提升監管效能;二是協調統一,統一扣分與加分邏輯,減少主觀操作空間;三是簡化流程,刪除冗余指標,優化評價效率。業內專家指出,此次修訂標志著期貨行業監管向精細化、科學化邁出關鍵一步,有助于引導機構聚焦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扣分機制方面,新規首次明確“無依據不扣分”原則,要求所有扣分均需以生效的監管措施或法律文件為依據,避免主觀判斷。同時,系統梳理現有監管措施類型,按輕重程度分級賦分,并消除重復扣分問題。例如,若同一違規事項同時對公司和人員采取措施,將“擇重扣分”而非疊加計算。新規首次將股東、實際控制人違規行為納入公司評價范圍,強化全鏈條責任約束。
格林大華期貨首席專家王駿分析,新扣分標準更具透明性和可預期性,解決了此前同一風險事件被多維度重復評價的問題,使合規風險量化更精準,倒逼期貨公司強化內部管理。
加分體系方面,新規重點優化服務實體經濟指標和市場競爭力指標。服務實體經濟維度新增“產業客戶日均持倉”指標,調整“機構客戶日均持倉”指標,突出對產業客戶參與商品期貨、機構客戶參與金融期貨的支持。市場競爭力指標則拆分為3大類9項,涵蓋經紀業務、期貨做市、衍生品交易等細分領域,并調整凈利潤、凈資本等核心指標的計算方式,引導期貨公司拓展創新業務,擺脫同質化競爭。
中糧期貨首席風險官方晶認為,新規通過細化服務實體經濟指標,推動期貨公司深度服務產業客戶;而市場競爭力指標的拆分,則鼓勵機構探索特色化發展路徑,例如通過期貨做市、衍生品交易等業務提升綜合競爭力。
為減輕行業負擔,新規刪除了“成本管理能力”“凈資產收益率”兩項指標,鼓勵期貨公司加大投入、規模化經營;同時取消“客戶權益總額排名行業中位數以下不得評A類”的限制性條件,以適應業務范圍擴大的現實需求。專項評價方面,“保險+期貨”項目從服務實體經濟評價移至服務國家戰略專項評價,黨建與文化建設專項評價被寫入新規,交易者教育內容并入其中。
新規增設特殊情形激勵條款,對配合監管風險處置、連續三年無合規扣分、公司合并等情形給予加分,強化合規經營與行業協作的導向。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表示,新規通過簡化流程、統一標準、強化激勵,有效降低了期貨公司的合規成本,使其能更專注于業務創新和客戶服務。這一系列調整預期將優化行業生態,推動期貨公司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為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