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領域正迎來一場變革,而清陶能源無疑是這場變革中的關鍵力量。這家由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團隊孵化的企業,憑借其創新的技術路線和務實的產業化策略,正在重塑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格局。
清陶能源的崛起始于2014年。當時,年僅30歲的馮玉川與同門李崢在清華大學材料系完成學業后,決定將導師南策文院士團隊在固態電解質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他們以"清華陶瓷"為靈感,在江蘇盱眙成立了清陶能源,并邀請南策文擔任首席科學家。這種師生攜手、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后續的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司成立初期并未直接切入固態電池生產,而是從鋰電池隔膜等配套材料入手。2016年,清陶團隊將研發中心遷至昆山開發區,并吸引了另一位清華校友何泓材加入。這位曾擔任研究生帶班輔導員的技術專家,如今擔任公司副總經理兼研究院院長。正是這種人才梯隊的建設,讓清陶在固態電池領域逐步積累起技術優勢。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清陶采取了漸進式創新策略。其第一代產品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復合電解質,已成功應用于上汽智己L6車型;第二代產品則引入鹵化物材料,形成三元復合體系。這種迭代開發模式既降低了技術風險,又確保了產品性能的持續提升。2024年推出的"光年"固態電池,容量達133kWh,續航突破1000公里,充電10分鐘可補充400公里續航,展現了顯著的技術優勢。
產業化進程方面,清陶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2018年建成國內首條固態鋰電池生產線,2020年實現規模化量產,同年推出國內首輛可行駛的固態電池樣車。目前,公司已在昆山、成都等地布局多個生產基地,形成覆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配套材料的完整產業鏈。其產品不僅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還拓展至船舶、飛行器等領域。
資本市場的認可印證了清陶的商業價值。自2016年獲得峰瑞資本首輪投資后,公司估值迅速突破百億。上汽集團的戰略入股成為關鍵轉折點,雙方不僅共建聯合實驗室,還成立合資公司上汽清陶,通過"半固態—準固態—全固態"的三步走戰略,計劃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這種深度綁定車企的模式,使清陶在技術迭代和產品驗證方面獲得獨特優勢。
當前,清陶已構建起涵蓋新能源材料、固態電池、自動化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及科研成果孵化的五大業務板塊。其華東新材料產業轉化基地由昆山開發區、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和清陶能源三方共建,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閉環。這種創新生態體系,使公司能夠以更高效率推進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在固態電池技術競賽中,清陶的差異化策略正在顯現成效。面對日韓企業在硫化物路線上的專利壁壘,公司選擇的氧化物體系展現出更好的綜合性能。隨著2025年全球首款批量交付的半固態電池車型上汽MG4上市,清陶正逐步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這場由學術團隊發起的產業革命,或許正在孕育新一代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