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在武漢建成第三座自建工廠,標志著其“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制造環節完成關鍵布局。10月28日,小米智能家電工廠一期正式投產,這座占地超750畝的基地從開工到竣工僅用11個月,較行業平均周期縮短近半。按規劃,該工廠年產能可達700萬套空調,年產值約140億元,預計明年實現大規模量產,為小米高端家電業務提供制造支撐。
小米集團合伙人盧偉冰指出,家電是“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核心板塊之一。隨著武漢工廠的落成,小米成為繼手機、汽車后,第三個實現制造體系自主可控的領域。與傳統家電企業不同,小米此次布局不僅為擴大產能,更被視為對制造模式與組織能力的深度探索。過去依賴代工的家電業務,正通過自建工廠重構效率與規模邏輯。
面對格力、美的等巨頭占據的空調市場,小米大家電總經理單聯瑜強調,公司不參與價格戰,而是聚焦產品、技術、服務及AI能力的競爭。他直言:“友商越急,我們越穩。”高盛研報認為,小米憑借生態與渠道優勢,有望在二線城市提升市占率至10%;美的則通過全球生產與分銷效率鞏固地位;格力因過度依賴國內業務,面臨更大挑戰。
談及自建工廠的動機,GKURC產經智庫分析師丁少將表示,隨著銷售規模擴大,外包模式已難以滿足小米對產品體驗、數據閉環及供應鏈敏捷性的需求。自建工廠使小米能直接掌控核心工藝,通過智能制造壓縮研發周期,構建從研發到交付的全鏈條壁壘,推動其從“集成商”向“技術實體”轉型。此前,小米空調主要由長虹等代工,單聯瑜回應稱,代工不等于品質妥協,關鍵在于對核心環節的把控。
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武漢工廠的建成,反映出空調在小米戰略中的地位已與手機、汽車相當。他指出,小米的制造路徑清晰:先以代工切入市場,待產品獲認可后自建工廠,實現質量與產業鏈的自主掌控。單聯瑜透露,小米在啟動工廠前已預見到訂單規模突破千萬臺的趨勢,物流效率則是另一關鍵考量。
家電產品運輸成本高、半徑長,合理的區域布局直接影響交付效率。單聯瑜舉例,若單一基地面向全國供貨,平均運輸距離可能超1300公里;而美的通過全國六大生產基地,將平均距離控制在500公里內,每臺空調可節省800至900公里干線運輸,縮短兩三天交付時間。他表示,小米未來將結合區域市場布局自有與代工工廠,優化物流與制造協同。
目前,小米空調的代工伙伴包括四川長虹與創維空調。長虹在國內擁有綿陽、中山兩大基地,并在印尼、巴基斯坦設廠;創維空調則主要依托安徽滁州基地。
武漢工廠被定義為“快”與“智”的結合體,引入數字孿生、AI視覺質檢、空中物流等技術,實現生產全流程可視化與數據化管理。據介紹,該工廠產品一次性合格率超99%,每6.5秒下線一臺高端空調,每平米年產能達51臺。同時,工廠光伏綠電占比超40%,通過能源智慧管理系統動態調節能耗,形成低碳制造體系。
丁少將認為,智能制造正成為家電行業差異化的核心要素。數字孿生可縮短新品試產周期,AI質檢提升品控精度,光伏綠電則兼具降本與品牌溢價價值。在同質化競爭中,智能化體系帶來的快速響應與低成本管控能力,將轉化為市場份額與利潤優勢。劉步塵則指出,這一趨勢是行業進化方向,中國家電企業近十年在智能化、數字化領域已達全球領先水平,涌現出大量燈塔工廠與黑燈工廠。
不過,小米在空調市場仍面臨結構性挑戰。空調是少數實現“核心零部件→制造→渠道→品牌”全產業鏈內化的行業。國聯民生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美的(GMCC)與格力(凌達)壓縮機市場份額分別為45%和20%,整機份額則為31%和22%。盡管奧克斯、小米等廠商在自研壓縮機方面取得進展,但尚未動搖龍頭的零部件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