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二級資本債券與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統稱“二永債”)市場迎來集中贖回潮。據統計,今年以來銀行“二永債”贖回規模已達7292.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顯著。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齊魯銀行等多家機構相繼宣布全額贖回2020年發行的相關債券,金額從數十億至數百億元不等,引發市場對銀行資本運作策略的關注。
9月15日,建設銀行公告完成65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的贖回操作,成為本輪贖回潮中單筆規模最大的案例。同日,齊魯銀行宣布全額贖回30億元永續債,并明確表示此舉符合債券募集說明書規定的“發行滿五年后可行使贖回權”條款。此前,中信銀行與寧波銀行已分別于8月完成400億元和100億元的二級資本債贖回。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銀行“二永債”贖回規模達1.11萬億元,同比激增超180%,顯示這一趨勢并非短期現象。
業內分析指出,銀行密集贖回舊債的核心驅動力在于利率下行周期中的成本優化需求。當前市場利率處于低位,銀行通過“贖回高息舊債、發行低息新債”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融資成本。以二級資本債為例,其“5+5”期限結構導致存續滿五年后資本補充效率每年衰減20%,若不提前置換,舊債對資本充足率的貢獻將持續弱化。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表示,銀行此舉既是應對監管要求的主動選擇,也是提升資本使用效率的必然路徑。
監管因素成為推動贖回的另一關鍵力量。根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TLAC監管框架,國有大行需將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維持在16%以上。為滿足這一指標,銀行需通過置換舊債優化資本結構。新發行的二級資本債計入資本的比例更高,能快速補充二級資本,改善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形成更穩健的風險抵御“緩沖墊”。
在贖回舊債的同時,銀行正加速新債發行以填補資本缺口。今年以來,“二永債”發行規模已達約1.25萬億元,顯示市場對資本補充工具的旺盛需求。高政揚認為,隨著更多存量債券進入贖回窗口期,逆周期資本監管要求將促使銀行加快置換節奏。新資本管理辦法下,二級資本債因低成本、高適配性的特點,成為銀行滿足監管需求的核心工具。若利率維持下行趨勢,發行新債的成本優勢將持續存在,進一步激勵銀行推進“以新換舊”操作。
從資本運作效率看,銀行選擇在利率低點贖回舊債并發行新債,可實現多重目標:降低利息支出、提升凈息差、優化資本結構、滿足監管指標。這種策略不僅有助于銀行應對當前的經濟環境,也為未來可能的資本需求預留了空間。隨著存量債券逐步進入效率衰減期或到期窗口,銀行預計將進一步加快置換步伐,確保資本充足率符合監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