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領域迎來一則備受矚目的消息:奔馳在固態電池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其搭載固態電池的純電EQS測試車,成功完成了一場橫跨歐洲多國的真實路況測試。
此次測試行程頗具挑戰性,測試車從德國出發,一路向北穿越丹麥,最終抵達瑞典。在漫長的旅途中,車輛不僅要應對多變的氣候條件,還要克服復雜路況帶來的考驗。令人驚喜的是,這輛測試車續航里程輕松突破1200公里,到達終點時,電池仍剩余137公里的電量。
奔馳首席技術官對此次成果給予高度評價,稱這是固態電池領域的“重大突破”。此次實驗使用的固態電池組性能表現十分亮眼,達到450瓦時/千克,相比傳統鋰離子電池提升了25%,而且在重量和體積方面,與量產電池包相差無幾。
這一消息在全球新能源行業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不少人開始猜測歐美是否會在固態電池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然而,回顧過往,日本豐田在固態電池領域也曾有過“豪言”。
早些年,豐田大力布局固態電池技術,手中握有不少相關專利,還曾宣稱其固態電池技術“超越中國20年”,日本媒體也跟風造勢,稱豐田固態電池一旦量產,將“擊垮中國電車”。當時,這一說法讓不少人感到擔憂。
但現實卻與豐田的預期大相徑庭。豐田的固態電池量產計劃一再推遲,從最初宣稱的2026年量產,一直拖到了2030年,至今仍未看到量產的實際成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發展勢頭迅猛。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在固態電池研發上投入巨大。早在2024年11月,就有消息透露寧德時代相關研發團隊人員數量超過1000名,足見其研發的決心和力度。
今年,寧德時代更是放出重磅消息,計劃在兩年后實現固態電池量產。這一消息猶如一顆“定心丸”,為中國新能源產業注入了強大動力。
除了寧德時代,國內其他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也各有建樹。國軒高科在2025年持續加大在固態領域的投入,今年5月宣布實驗生產線搭建完成,即將進入預量產階段,并開始裝車路測。據報道,其推出的“金石”電池良品率已經達到90%。
政策層面也為國產固態電池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5年4月,工信部發布文件,明確要推動固態電池標準子體系建設。隨后,工信部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的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全固態電池前沿技術研究。政策的扶持讓企業在進行研發和量產時更有底氣。
從數據上看,我國在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中占比達36.7%,近5年年均增長20.8%,增速位居全球第一。由此可見,在固態電池領域,中國企業并未落后,反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